• 首页
  •   >   创新资讯
  •   >   正文
  • 创新资讯

    《创新资讯》2016年第08期:注重引领地方高校教师热心应用科学研究

    发布日期:2016-09-27    浏览次数:


    2016年第8期.pdf

    2016年第8期(总第8期)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           2016年9月27日

    新探索    ●    新经验     ●    新观点    ●   新建议

    注重引领地方高校教师热心应用科学研究

    ——当前智库建设热中的冷思考

    郭  军

    随着中央高层对智库作用及其建设的关注和重视,我省的智库建设在各级领导和决策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已然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不仅成为一个热点,而且形成了一个热潮,有力的辅佐了从省到市县经济社会的科学运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智者供给的内容与策者需求的内容往往背反,许多智库撰文书生意气,不接地气,不具有现实性,可行性,操作性。这两年来,除了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之外,真正发挥智库作用并形成积极影响的也就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委党校,河南大学的中原发展研究院,以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河南经济研究中心等。这些单位的共同特点是不仅组建了一个一个专业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团队、更通过诸如“河南发展高层论坛”、“中原智库论坛”等平台形式和他们的内参性资料、专论性书目等,与决策者之间保持了线性联系与交流,得到高层领导的首肯和社会各界的点赞。相比之下,高校在这一方面就显示出了自己的冷弱与缺憾。河南省教育厅从厅长、到相关部门,也都非常重视和强调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鼓励意见与措施,但是从效果看,却不如人意,不理想。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高校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里的一支劲旅,是党和国家智库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怎么样挖掘、发挥其动能潜力,转化为智库影响,就目前状况而言,高校的智库建设要由冷清变热烈,无疑还是要深化改革,转变意识观念,转变职能定位,转变体制机制,转变系统评价,藉此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使大学培养高等级、先进性、适用型人才与面向经济社会、激发教授智慧、盘活知识存量、多出智库产品相得益彰,实现双赢。

    意识观念的内核本质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也就是要重新认识大学教育教学的目标方向和社会价值——重新研讨大学究竟应该教什么课,怎么教课?育什么人,怎么育人?担什么责,怎么担责等意识和价值观念问题。我们的大学教师是一味的固守在象牙塔里从理论到理论的教授学生们之乎者也?(当然不否定某些自然学科的封闭性实验。)还是走出象牙塔,把书本和理论拉近火热的经济社会生活现实,使自己的教学研究契合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需求,该是梳理清楚的时候了。

    学校的建设发展,一个是教师,一个是教材,教师是主体和主导,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和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其实在我们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的复合型优秀学生的同时,教师则应首当其冲的最先成为德智体美的复合型优秀教师。而现时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门到学门,从书本到书本,不接触经济社会,不研究经济社会,甘当“虚拟”的、“假设”的教书先生、教书奶奶,何以谈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现代大学教育教学也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教育教学也好,在本质上要求的是我们的教师应该既要会在课堂上、论文论著里做历史进化演说,做数理统计、经济模型推论,更要会做拉近经济社会,认识经济社会,解析经济社会,谋划经济社会的专家学者,成为开展应用经济社会理论研究的高手,成为智库之智者、作辅佐经济社会运行之决策智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经济社会融合、连天接地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近日颁布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贯穿的一根红线就是要求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这其中强调的就是要在拥有良好师德先决条件下,重视教师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素养,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服务社会,以科研推进大学建设与发展。

    一所大学所以有影响,知名度高,无外乎是在某些学科或专业领域有着几个名教授,有着一些被业界认可的有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单纯的教学型大学事实上已经不适应了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了经济社会对大学教育教学的要求,而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的主体与主导则是教师,使教师拥有经济社会实践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教师从事经济社会决策研究的成果及其智库力量影响,已经成为今天衡量大学教育教学目标方向和社会价值的一个基本的内容标志。

    以“驻马店共识”为转折,我国大学开始转型,即从学术理论教育教学型向应用技能教育教学型转变,但这一转变是否就只是面向2000年以来升本的高校?答案肯定不能太绝对化了,应该说所有大学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转型的问题,也就是面对经济新常态,面对未来社会的变数,必须研讨如何进一步促进和强化大学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与市场的对接融合,即研讨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及怎样服务社会、办应用型大学的问题。服务社会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直接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可以是大学教师为主导的科技团队组建的高科技IT公司,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政产学研联盟,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服务社会问题却似乎长期处于模糊与虚化状态。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到底应该如何贯彻服务社会这一应有职能、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也是今天应该明确回答的问题。显然,地方高校就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是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开展应用性教学与研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地方高校相比北京、上海、南京等高校,并不具有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不否定、不排除个别学科专业、个别学者的个案情况),这一客观背景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只能把重心放在地方,放在应用经济社会理论研究上,否则,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也就难以形成和创立自己的优势特色,这是一个现实,也是一个规律。所以说,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注重把引领教师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实践的应用性教学与研究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转变职能、深化服务社会、发挥高校教师及其团队智库作用的重要举措。

    黄河科技学院(人们称“黄科大”)是我省、也是全国最早的民办普通高校。33年的建设与发展,之所以一直走在行业的前面,就是把办学、把专业的设置,紧紧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并且从2003年起,他们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明确提出要办负责任的大学,要走应用技能型教育教学之路。职能定位的重塑再造,从教师转型开始,要求教师把教育教学的重心转向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要。也由于教师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明晰,黄河科技学院毕业的学生愈加受到社会的青睐,学校的就业率不断刷新和拉高。而这一路子的价值意义还远不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它孕育和构筑了一支复合型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是它对高校、包括公立高校在内的建设与发展的示范效应。渠成水到,多年酝酿并于今年4月正式组建的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掀开了红盖头,一大批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工商业界领袖齐聚麾下,从原来的服务地方需要,输出复合性应用技能人才,到今天服务地方高层决策需要,集聚智库力量,输出智库产品,黄河科技学院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层境,这是值得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社会各界关注、品味的。

    引领高校教师专注应用经济社会理论研究,多出决策资政性成果,首先要从注重高校自身的导向引领做起。一是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讲话,增强高校智库建设的急迫感;二是选配好领军人物,组建好智库团队,构筑好平台空间,营造好环境氛围;三是铺路搭桥,疏通信息渠道,把握决策高层动态,使智库产品生产与政府指向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四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规范智库建设运营秩序,保障智库生产的可持续性,打造个性特色,树立品牌形象。

    我省目前的高校多以教学型为主,但是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教学专业设置已经越来越取向于社会需求,越来越趋于跟着市场走,那么,我们的科研活动也应该调整转变,要摈弃“职称型” 、“假大空”的论文论著,规避从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你抄我、我抄你的虚泛化、凑字数、垃圾型项目,引领教师开展真实性、应用型理论研究。

    值得指出的是,高校智库建设不仅要增强急迫感,更要舍得投资,把智库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财务预算。有投入、才有产出,多投入、才能多产出,这是一个正相关关系。围绕智库建设,出台经费办法,形成激励措施,加快智库建设。高校的领导者,特别是主要领导,应当深刻地意识到,高校智库建设及其发展如何,将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产生着全局性、长远性,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影响。对校内,必然会大大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层级,对校外,必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智库对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带动性、引领性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尤其是我们面临着的国家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高校去行政化、高校转型、高校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的大态势,大趋势,我们必须做出科学研判,而智库建设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抉择。

    引领高校教师专注应用经济社会理论研究,教育部门应当把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献言献策、智库生产及其产品影响力作为基本评价体系与考核内容,并围绕与此调整完善高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的相应制度办法,以有效的体制机制加快高校智库建设发展。

    引领高校教师专注应用经济社会理论研究,政府部门也应调整观念,完善相应制度办法。如有关项目申报、项目结项、项目评优,强调以应用性、资政性为主导内容,有关职称申报、职称评定、职称考核,强调以应用性、资政性为主体标准,有关荣誉称号的申报、评定、考核,强调以应用新性、资政性为主要依据,有关成果鉴定、评奖、表彰,强调以应用性、资政性为主线尺度,以明确的政策体制机制指向,引领高校、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高校开展应用经济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