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5期.pdf
2016年第5期(总第5期)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 2016年8月16日
发展新经济的战略和全局意义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表现形式、以新技术新市场主体为动因和支撑力量的新经济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新经济高度重视。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为了形成各方面支持新经济发展的共识与合力,需要从战略和全局上深刻认识发展新经济的意义。
一、新经济已经和正在成为重要增长引擎,为我国稳增长和实现中高速增长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且出现了资本回报率较低、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等现象。面对新形势,党中央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总基调,提出了实现经济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目标。增长速度达到7%左右,意味着我国要比发达国家2%-3%增速高约4-5个百分点。在原有增长机制和主导产业衰退、传统动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实现稳增长目标,亟需为经济发展寻求新动能,注入新动力,铸就新引擎。
事实证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表现形式、以新技术新市场主体为动因和支撑力量的新经济,就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的新引擎。新经济激发了社会和市场的潜力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下投资乏力、产能过剩、消费低迷和就业岗位少的短板,拉动经济良性向好发展。2015 年我国GDP增速达到6.9%,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到6.7%,保持在合理区间,凸显一个“稳”字,主要都得益于新经济的异军突起。新产业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加快。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1.8%,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较快发展,上半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6.4%、22.3%以及12%。此外,在家电、电子类产品中,与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光纤、光缆、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也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8.2%、17.6%、28%和17.1%。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方面,去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3.88万亿元,增长33%以上,今年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增长28.2%,网络约车、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看,新经济将继续扮演增长新引擎的角色。一方面,传统要素红利和“三驾马车”动力减弱。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总需求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净出口三部分构成,2012-2014年,我国投资增速回落4.9个百分点,消费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降至2.8%。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已从2005年至2008年的1.29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至2015年的负0.34个百分点。现实需求的“疲弱”掩盖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无法实现的现实,呼唤从供给侧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通过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供大量新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弥补社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的新经济,可谓应运而生,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趋势是从投资及出口导向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不断下降探底,但消费对于GDP 的贡献显著提升。2015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同比提高15.4 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新经济因其众创、众包、众筹、众智以及互联、跨界、便利、便捷的特质,在拓展消费领域和空间、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和引领消费方面的作用不可限量。目前新经济新动能体量还不够大,还难以对冲传统产业调整带来的压力,但内生结构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积极的变化,这正是我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的重要原因。
二、新经济已经和正在释放巨大活力,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凸显,转型升级任务异常艰巨。为了改变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张、增加投资和扩大规模带动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新经济的力量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为了在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关系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二产疲弱与三产乏力,化解过剩产能与防止经济失速、资源在传统行业与金融部门之间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一个可行的战略选择,就是大力发展新经济,释放新动能,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促使经济结构快速调整转型,推动我国经济向增速和质量同步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迈进。
数据显示,我国新经济已经和正在释放巨大活力,在结构调整和动能转化中发挥积极作用。2016年上半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6%。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达28.2%,领跑装备类产品。上半年快递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31.4亿件,同比增长55.4%。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2%,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7月份,网上购物继续保持近30%的增速。新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还表现在新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方面。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5年新登记企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数量分别为21.5万户、64.7万户和357.8万户,其中第三产业较上年同比增长24.5%,大大高于第二产业6.3%的增速,特别是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顺应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相关行业领域,新登记企业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更可喜的是,新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传统行业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浪潮,在带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
在新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5年达到66.4%,今年上半年增至73.4%。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4.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发展向好。服务业比重、消费贡献率双双提高,表明我国经济正在由工业、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服务、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与此同时,新经济自身占比也达到1/3。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经济指数显示,2016年1月至4月,新经济占比分别为29.4%、32.3%、32.1%、30%。总的看,通过发展新经济和改造提升传统经济,形成了新的混合动力,不仅有助于去产能、去库存,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且将推动我国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可以预料,在新经济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要素资源会逐步从旧动能中退出,向新动能聚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将更加合理,产业升级的步伐将迈得更大,我国经济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高端时代挺进。
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在推动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作用显著
新经济推动我国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在以往的产销模式下,消费者为了一件满意的商品,可能要不惜千金,奔波万里,有时还会承受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高成本。而在新经济环境中,电脑和手机作为“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用“点指”之劳,即可遍览世界,货比数家。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距离被完全打破,生活的便利化和便捷化触手可及。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大量新兴产业和业态蓄势待发,新一波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创新浪潮正在引发制造模式革新、产业形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重建。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特别是中高端需求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机遇,推动着制造方式、物流方式、服务方式的变革,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品牌消费、养老健康消费、教育旅游消费已成气候,消费模式、消费结构升级势在必然。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新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结构的服务化进程、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经济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已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体。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新增市场主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比2014年提升20%,远高于改革之前的6900家。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261.9万户,同比增长28.5%,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万户。新经济和灵活就业、分时就业结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其支撑就业的能力超出了预期。“互联网+”和电商等平台服务型企业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的“卓朗科技公司”,为近20万名软件工程师搭建了就业平台;阿里巴巴创造的就业岗位达到1500万个,并带动了3000万左右的间接就业;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网约车”出行平台为1330万名司机提供了就业岗位。新经济正在向许多行业强力渗透与覆盖,将带动房屋设计师、私家导游、自家烹饪等新兴职业的出现,在创造就业全新空间,拉动社会就业总量的同时,不断扩大着公众创造新收入的来源。
新经济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渗入百姓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宽广的舞台,有利于形成接续有序的创业生态。减少线下店铺铺设,用网络场景销售,让电商与服装企业告别竞争走向共赢;拼车、拼饭等分享经济的兴起,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速率来配置海量闲置资源。电商物流能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需求,满足群众体验性、个性化消费的需求。新经济促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持续扩张,推动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体育等消费产业加快发展。智能手机、4G、社交网络、云计算、3D打印、机器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给大众创业提供了足够空间。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到数字化新生活之中,许多人无意识中已经在使用数据决策,网上订购、电子支付、网络约车、网络挂号、网络互动、出行前查路况、在手机软件上找附近餐馆,远程教育医疗等,传统的生活模式正在被销蚀。
四、新经济所带来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直接推动经济社会的多维度、系统性变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历史性交汇,经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经形成,各行各业加速“触网”,在实践中强烈撼动着传统行业的经济结构与根基,不断瓦解着原有的经济秩序和商业逻辑,将直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多维度、系统性变革。
新经济拓展了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新路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求不断增加新的资源投入促进经济增长;新经济则主张充分利用和盘活大量闲置的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最大限度利用。新经济下资源交易参与方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点对点的直接接触,从而打破了时间、空间、信息三维约束,它使资源配置摆脱了对地域的依赖,让山野不再因偏僻而闭塞,让物品不因遥远而不达。它还可以利用时间差编结成新的资源分配方式,诞生与孕育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经济改变了商业投资方式和公司成长周期。新经济通过从工业化到数字化的突变式跃升,推动整个商业文明乃至整个文明的突飞猛进。传统商业投资需要资源的充分堆砌,经历高门槛,付出高成本等;新经济下的商业投资注重整合存量资源,通过分享、协作方式进行,加之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新经济呈现出高智慧、轻资产、零成本、微行为、众力量等特征,有利于商业公司以轻资产方式运行,有可能形成快速扩张之势,大大缩短跨国公司的成长周期。
新经济推动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和超常发展。新经济下产业门类之间、产业组织内部、产业上下游的边界趋于模糊,各种业态之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模式、新突破前所未闻。一些创新型企业借势崛起,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华为掌握着众多前沿性专利技术,华为手机已稳居国内市场首位。小米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定制,实现了制造与消费的无缝对接。淘宝和支付宝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商业和金融模式,阿里巴巴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
新经济促进了交易成本降低和消费理念更新。新经济下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占有都不再受城乡制约,对人们生存状态是一种质的提升和改变。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交易,涉及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供应商、制造商、渠道商等交易主体,由于链条长主体多,必然加大交易成本。新经济下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直接进行匹配,直接进行动态定价,交易成本势必大幅降低。传统经济模式下生产者与消费者是截然分开的,而在新经济中二者可以互为彼此,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不再是占有多少价值而是能获得多大的实际使用价值。这种新的消费理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化与提升。
新经济发展正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性变革。新经济以颠覆性技术、创造性破坏,不断催生新经济模式,带来世界文明的全方位进步与历史性跨越。它促使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智能化相结合,加快改造升级步伐,实现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与提升。新经济发展中实物资产价值相对下降,大量分享互联网信息资源使成本变得微不足道,众创、众筹、众扶、众包等大众参与性经济形态蓬勃发展,微信、微博、微商、微贷、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等微行为日渐兴盛,为开拓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创造了无限的思想空间和现实可能。
五、新经济倒逼我国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助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发展新经济必然对我国改革的推进产生倒逼作用。表现在:一是新经济可以借助自己的效率优势不断吸纳旧有经济形态中的各种要素,压缩传统经济形态生存的空间,直至对其产生大部或完全的替代,迫使传统经济活动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新经济以效率优势迫使传统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按照新经济模式自我改造,并最终为新经济模式所同化。二是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产业门类之间、产业组织内部、产业上下游的边界趋于模糊,客观上倒逼政府积极探索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管理模式与激励政策,下放和取消更多行政审批权限,制定完善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配套条件。三是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倒逼有关部门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创业的种种束缚,为创业者提供公司注册、办公场地、货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及相关配套服务;倒逼有关方面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科技成果转化等普适性政策体系,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商事制度。
新经济发展对供给侧结构改革也能产生倒逼作用。首先,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政策、条件,与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新经济运用新技术、提供新产品、需求空间大、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佳,是有效供给的重要体现。供给侧改革就是利用宏观政策和手段,从供给端入手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将生产要素引向需要发展的领域,扩大有效供给。发展新经济与供给侧改革是一体两面,高度契合。其次,新经济所蕴含的市场力量、新动能和商业逻辑,能形成有效新供给,对供给侧改革有推进作用。新经济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使民间资本和各类市场主体向新兴领域拓展,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新经济在创新活跃、附加值高的产业领域寻求新突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与质量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再次,新经济发展能够助推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完成。“三去”是通过市场化方式改造旧动能,降低无效供给,“一降一补”是为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高有效供给。无疑,大力发展新产业、扶持新业态、支持新商业模式,不仅拓展了“三去一降一补”的空间和渠道,也丰富了“三去一降一补”方法和手段。
新经济发展将助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2015年我国GDP为67.67万亿元,相当于10.42万亿美元,人均GDP约合8016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如果我国经济能保持强劲动力,未来5年年均增长不低于6.5%,到2020年GDP可达17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这一时期,我们也面临增速下滑、结构失衡、生态恶化、社会矛盾多发的严峻考验,如果不能成功应对,就有可能误入经济持续低迷、群体严重分化、社会大局不稳的困境,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破解一系列难题,但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激发内生动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如前所述,我国新经济已经成为保增长、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引擎,从长远看,要激发内生动力,寻求新动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仰仗新经济。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增长动力转换提供强劲有力和恒久持续的支撑力量。
通往“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相信,新经济一定能以其蓬勃旺盛的活力生机、互联跨界的特色特质、不可阻挡的市场力量、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换取中国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