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媒体报道
  •   >   正文
  • 媒体报道

    河南日报一版转四版推出喻新安 董林领衔的课题组系列文章第二篇,深度解读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精神

    发布日期:2018-09-10    浏览次数:

     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中提出的“必须把握‘两个高质量’这一鲜明导向”的要求,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和支持指导下,河南日报会同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撰写了一组解读阐释“两个高质量”的系列文章。

     第一篇《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两个高质量”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已于8月17日刊出;第二篇《形势逼人 挑战逼人 使命逼人——实现“两个高质量”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于今日在河南日报头版转四版推出,现将文章全文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附河南日报原文:


    形势逼人 挑战逼人 使命逼人

    ——实现“两个高质量”的基础、环境和条件

     

    编者按

    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中提出的“必须把握‘两个高质量’这一鲜明导向”的要求,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和支持指导下,本报编辑部会同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撰写一组解读阐释“两个高质量”的系列文章。第一篇《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两个高质量”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已于8月17日刊出;其余两篇从今日起陆续刊出,希望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会议精神有所帮助。

    □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研究课题组

    实现“两个高质量”,是省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为统领,依据河南实际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决策。深刻认识实现“两个高质量”已有的基础、面临的形势、环境和条件,对于我们增添信心拉高标杆,创造机遇应对挑战,以昂扬的姿态投身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形势逼人:实现“两个高质量”,我省既有良好发展基础,也存在不小差距和突出短板,一些趋势性变化更值得关注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我们既要在回看走过的路中增添信心,也要在比较别人的路中拉高标杆,更要在远眺前行的路中创造机遇。实现“两个高质量”,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形势,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差距和不足。

    (一)无论是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党的建设质量,河南虽然都有较好基础,但用“两个高质量”来衡量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方面,河南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以上,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44988.16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但反映发展质量的效益效率指标、经济结构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并不高。

    从效益效率指标看。目前,河南人均GDP不到全国的80%,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全国的54%。2017年,我省生产总值比安徽多17469亿元,但财政总收入却仅多380亿元。2017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财政贡献率只有7.55%,分别比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低0.84、1.96、3.66、5.04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国的77.6%。2017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生产效率不高。河南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6%,但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5.4%,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6%。

    从经济结构指标看。河南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7∶57.1∶30.2变为2017年的10.7∶47.4∶41.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大幅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6%)9.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由39.3%降至32.3%;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1%,高技术产业增长16.8%,但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问题依然严重。城乡结构在优化。2012年到2017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2.43%提高至50.16%,年均增加1.55个百分点,实现了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但仍低于2017年全国城镇化率8.36个百分点。

    从创新能力指标看。创新驱动不断强化,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7个百分点,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67%。2016年,河南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比1.23%,低于2.1%的全国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江苏的2.66%、广东的2.56%、浙江的2.43%、山东的2.34%,也低于安徽的1.97%、湖北的1.86%、湖南的1.50%。省会郑州2016年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为1.8%,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26位、省会城市第20位。2016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R&D)经费支出409.6亿元,占GDP总量的1.01%,低于安徽的1.51%、湖北的1.36%、湖南的1.24%。

    党的建设方面,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全省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但是,党的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工作浮在面上,应付了事,甚至弄虚作假;有的地方搞面子工程,为了面子牺牲里子;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知识储备、能力素质跟不上新时代,习惯沿用过去的老套路,难以用新时代的新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与党中央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河南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党的建设高质量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短板

    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严峻。我省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2017年全省环境质量指数、生活垃圾处理指数完成率分别只有77.6%和74.4%。在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达74%,比全国高出1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教育、科技、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明显。河南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为2293人,低于全国2524人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江苏省的2896人,山东省的2516人,广东省的2434人,浙江省的2414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R&D经费、新产品项目数、开发新产品经费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远逊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国内先进省份。河南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55人,低于全国58人的平均水平。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截至2017年底,还有农村贫困人口221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还有47个贫困县没有摘帽,3723个贫困村没有脱贫。

    相邻区域发展的新态势对河南高质量发展形成很大压力。北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既对我们利用毗邻之利获取高端资源提供了可能,也形成了空间、要素等方面的挤压和竞争;南面,湖北做好发展和生态大文章,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长江经济带进入发展新阶段,对豫南地区绿色发展绿色崛起形成倒逼之势。东面,山东推动思想再解放、广解放、深解放,把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吹响了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西面,陕西省委提出跳出“城墙思维”,站在“秦岭之巅”看陕西,实施五新战略,谱写陕西追赶超越发展新篇章。可以说,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周边四邻都在同向谋划发力,发展形势和竞争态势逼人。

    党的建设高质量方面,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与十九大的精神相比,我们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单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建设的“决定性作用”,在认识上和行动上都还不到位。例如,有些地方和单位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缺乏切实有效的举措;有的抓经济抓业务很具体很实在,而抓党的建设则敷衍应付;有的抓党的建设主要是照转、照搬、照套,形式主义突出,缺乏针对自身实际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安排。

    (三)河南与全国一样,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

    发展阶段和环境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民需求的变化,投资效益低、缺资金、没空间的问题已经凸显。过去,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这两年全省投资总量已基本和经济总量相当,但投资边际效益在递减,2017年全省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只新增10.3元生产总值,仅为2010年的40%。

    区域发展分化趋势明显。当前,全国范围内区域发展出现新情况,“南强北弱”的增长格局日趋显现。我省的区域分化趋势也很明显,18个省辖市以前按经济实力和活力分为三大方阵,郑、洛、宛为第一方阵,黄淮四市和濮阳为第三方阵,其他11个省辖市为第二方阵。“十二五”期间,许昌年均增速11.2%,列第一名,去年许昌增速继续领跑全省。综合研判,许昌已进入第一方阵。第二、第三方阵的一些城市出现位置互换。河南15个资源型城市也出现了分化。焦作市正在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和颇具影响的新兴旅游城市,濮阳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后发赶超的新路子。与此形成对比,有的资源型城市受路径依赖影响,对经济转型认识迟、行动慢、力度小、成效差,在同类城市竞争中已经落伍。

    行业和企业分化态势加速。“十二五”期间,河南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比超过55%,提高1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6%,成为工业增长的主阵地;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6.4%提高到8.7%;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业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进入增加值前十位行业或位次前移。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2.1%、12.1%、16.8%、2.7%;今年上半年,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9.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效果十分显著。与此同时,重点行业经济效益呈现分化趋势。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生产和效益持续好转,利润增幅较大,但有色行业由上年同期盈利26亿元转为亏损5.3亿元,行业利润减少31.3亿元,电解铝产量下降17.5%,销量下降11.4%。企业经营分化趋势加剧。上半年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5545.7亿元,增幅同比回落8.7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26.7亿元,同比由增转降。

    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正在代替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为条件的区域竞争。面对发展格局的重新调整和深刻变革,谁把握得好,谁就有可能占据主动、赢得先机;反之,则可能错失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陷入长期被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如非法集资、企业债务、政府债务等,处理不好,都可能会对发展大局带来干扰。如果不能尽快把这些短板补上,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挑战逼人:实现“两个高质量”,机遇和挑战同在,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机遇抓住了就是良机,错失了就是挑战

    实现“两个高质量”,关系河南发展全局和未来走向。能否善于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创造机遇,这本身就是挑战。

    (一)充分利用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化挑战为机遇

    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对河南摆脱发展方式上的传统路径依赖是严峻挑战。一是要摆脱依赖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已超出需求,要素规模驱动力正在减弱,过度依赖资源要素投入支撑发展已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发展尤为迫切。二是要摆脱依赖工业支撑的发展格局。要坚持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多措并举培育更多的增长因素、增长业态、增长动力,形成多点发力、多点支撑的良好发展局面。三是要摆脱依赖物质消耗的发展路径。必须在着力提高土地、原料、装备、资金等实体性要素效率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加注重提高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渗透性要素效率。

    要充分利用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利好政策,推动河南经济结构转型。着力增强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推动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增长,不断增强新动能带动作用;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把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改革,采取综合措施强力推进;通过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通过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新的发展潜力,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深化改革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河南发展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二)迎接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产业变革的挑战,因势利导,推动河南经济结构战略重组、浴火重生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新技术革命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催生出新的结构性矛盾,对保持经济持续向好是新的挑战。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如果不能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脱胎换骨”,很容易被抛弃甚至瞬间消失,这对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河南经济运行是很大的难题。另一方面,河南的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劳动力结构、教育体系的适应性不足,对数据、知识等无形资本的供给能力较弱,很容易导致新形势下多种要素的供需结构失衡。此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将加剧现行教育、科技、就业、社保、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与新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原来瞄准发达地区制定的追赶战略及举措某些方面可能不再适用。

    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及全球创新格局的调整,为河南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了新的“机会窗口”。要把着力打好“四张牌”作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并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行,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要把握趋势、抢抓机遇,用好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战略平台,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统筹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等产业优化结构,向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核心企业,打造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全链条;发挥创新平台载体优势,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攻坚,为产业集群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把握全国区域格局、产业格局重新洗牌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河南经济乘势而上,在高水平开放中赢得新优势

    当前,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实施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标志,全国区域格局和产业格局事实上开始重新洗牌,新的区域格局正在重塑。

    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和主动,各地都在展其所长,重塑发展优势、提高发展位次。而新的区域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产业配套优惠政策的多少,地区的营商环境、人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生态宜居性都成为重要参照。这使处于内陆地区的河南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要看到,尽管河南人力资源、市场空间、区位交通等比较优势持续上升,但产业结构低端、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也是不容忽视的硬伤。特别是如何利用与新的三大国家战略空间对接的地缘优势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优势,在承接先进经济要素、接受新动能辐射和带动、享受新技术变革红利方面争取主动,赢得先机,是我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区域格局重新洗牌和重塑,我们要把推进高水平开放作为主要应对之策。继续提升开放通道优势。以更大力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升“空中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枢纽功能提升、航线网络拓展、特色产业培育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连接东亚和欧洲的空中经济廊道;加密“陆上丝绸之路”,拓展“网上丝绸之路”,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继续提升开放平台优势。高质量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水平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标准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申建自由贸易港,加快形成制度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把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的“命门”。认真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

    (四)科学研判实现“两个高质量”本身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在实践中做到“第一要务”与“最大政绩”的有机统一

    实现“两个高质量”决非易事,难度极大,挑战严峻。首先,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和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都充满挑战。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发展解决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要把“四个着力”作为根本遵循,切实打好“四张牌”。为此,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准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深化改革开放,走好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必须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还要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党的建设高质量,体现在牢牢把握政治统领这一重大原则上,体现在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上,体现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上,体现在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体现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上,体现在党的工作机制务实管用上。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关键是抓好“三个注重”,即注重根本建设、基础建设、长远建设。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新要求,提出了有待破解的许多新命题,提出了许多带有挑战性的新任务。其次,同时实现“两个高质量”,更具挑战性。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意味着改变以前一些地方就党建说党建、就经济论经济的套路,以及党建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意味着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融合、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意味着“第一要务”与“最大政绩”在实践中的密切结合;意味着建立一整套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和办法,解决怎么“推动”、通过什么“推动”、“推动”成效的衡量与检验标准等问题。无疑,这些都极具挑战性。

    实现“两个高质量”,需要在思想观念、制度安排、各方协同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集成创新。但最紧要的是三条:一是“四个意识”要树得牢。要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节拍,把总书记“四个着力”重大要求贯穿于“两个高质量”全过程,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河南落地生效,确保“两个高质量”运行不偏向,不走样。二是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要把握得好。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自觉地在大局下谋划工作,在大局下思考问题。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基本遵循、战略目标、基本路径、根本目的之间的关系,落实好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三个注重”的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是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不是一般的技术和工作方法,而是事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标准。对“两个高质量”的实践探索,也要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从政治上研判和把握。

    三、使命逼人:实现“两个高质量”,是庄严承诺,是神圣使命,要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不负众望,砥砺前行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赋予我们以庄严使命。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总书记在这里讲的“需要”两个字,讲出了河南的地位和责任,分量很重;所讲的“更加”两个字,体现的是更高的标准和期望,要求我们必须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实现“两个高质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时不我待。

    (一)审视问题差距,自觉顺势而为

    当今时代,是发展格局重新调整、深刻变革的时代,区域、产业、行业分化趋势愈益凸显。我们必须在对比中认识差距、看到危机,增强实现“两个高质量”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准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结构调整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为此,必须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改变我省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的现状,突破经济效益差、约束紧、难持续的瓶颈制约;着力优化城乡结构,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解决我省较为突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着力优化区域结构,推动传统农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发展基础好的地区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提质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实现转型发展。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正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历史经验表明,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这就要求各地准确把握自身发展与科技大势、科技创新与发展优势的结合点,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敢为人先、勇于突破,在一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否则,我省将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地步。

    深化改革开放、走好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一招。要扎实推进机构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要推进国企改革攻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要着力提升开放通道优势和开放平台优势,更深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扩大开放赢得更大主动。

    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补齐高质量发展突出短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打得怎么样,直接决定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如我省尚未脱贫的47个贫困县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滞后,脱贫难度很大,需要持之以恒做好工作;又如2017年我省大气环境质量考核指标对照国家终考目标差距较大,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尚需付出极大努力。

    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必须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切实解决个别地方存在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搞个人小圈子的问题,推动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切实解决某些地方选人用人问题比较突出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着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解决有的干部作风虚假飘浮,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发力不够,重点领域腐败问题仍然多发等问题。

    (二)勇于攻坚破难,推动实践创新

    实现“两个高质量”,必须在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中寻求突破、开辟新路。

    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推进机制;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并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原城市群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发展,促进各个区域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竞相发展。

    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坚持污染治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从投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重要领域能源清洁替代,探索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方式;健全绿色环保调度和差别化管理制度,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改革生态环境监管监测体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

    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全面提升“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全方位提升开放通道优势;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提升开放平台优势;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外商投资环境,推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全面提升。

    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努力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着力扩大社会就业,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突出政治建设问题。政治方向要明。党员干部要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政治定力要稳。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经得起风浪考验、抗得住利益诱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政治担当要强。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折不扣做好各项工作。

    (三)不辱历史使命,砥砺奋进前行

    实现“两个高质量”,必须确立更高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高低,体现格局站位,决定事业成败。要抓紧制定和出台“两个高质量”标准,树立起更高的工作标杆。要积极适应新时代变化,做到识变、应变、求变,自觉用新时代的新标准来审视问题、应对挑战、推进工作、争创一流,以高标准来实现高质量。

    实现“两个高质量”,转变领导方式至关紧要。领导干部要主动转变领导方式,尽快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如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把握创新的规律来培育发展新经济,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来处理信访维稳问题等,努力形成更强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以科学的领导方式推动实现“两个高质量”。

    实现“两个高质量”,必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强化本领意识。党员干部要倍加珍惜建功立业的难得机遇和干事创业的宽广舞台,按照实现“两个高质量”的需要,更新知识体系,提升工作本领。提升“能干”“会干”的素质能力。围绕中央提出的“八个本领”建设,突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提振担当作为的“精气神”。着力实践锻炼。让干部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成熟,切实解决“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

    实现“两个高质量”,使命、责任、机遇、挑战同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担起重任,积极作为、善于作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干实事,出实绩,见实效。 

    课题组组长:喻新安 董林

    课题组成员:刘玉梅 王建国 闫德民 陈明星 陈东辉 高 昕 易雪琴

    (来源:河南日报2018年9月10日头版、四版)

    原文链接:javascript:void(0);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