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功到自然成——创办《区域经济评论》的那些事

    发布日期:2024-02-28    浏览次数:

    2018年9月7号上午,我正与陈耀教授一起议事,9点半收到任晓莉同志的微信:"喻院长,刚接到通知,《区域经济评论》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了"。附带转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我即把这个消息告诉陈耀,我们两个热烈地议论了一番,都为《区域经济评论》成为核心期刊感到高兴。

    我的思绪回到了7年前,创办这个新刊物的往事一件件萦绕心头。

    我2011年6月担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履新之初,我列出若干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院办期刊的改革。河南省社科院原有第三个刊物:《中州学刊》《企业活力》《跨世纪》,《中州学刊》是个老牌子,面临适应新形势提高影响力的任务。《企业活力》和《跨世纪》,则是上世纪80年代由河南省社科院工经所、文学所分别创办的刊物,院方长期不怎么过问,没有编制,不给经费,自主经营。按说省级期刊都是处级"户头",但这两个刊物一直是"黑户",直到2002年前后才经省人事厅批准,有了"相当于处级"的名分。为了偿还外债,摆脱亏损,解决生存问题,曾尝试过走市场化的路子、对外招标等,导致刊物定位错乱,质量品位下滑,与社科院的学术地位极不相称。由于刊号属稀缺资源,曾有单位欲重金"购买"这两个刊物。但社科院作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能干这种不顾脸面、斯文扫地的事情吗?

    可是,两个刊物何去何从?总得有个解决办法。我在一些场合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就是社科院要干社科院该干的事,要培育学术阵地,搭建理论平台,三个期刊都应该是理论性的,最好的布局是综合类、经济类、文化类各一个。当然,这涉及很多关口、难题甚至风险。"改刊"绝不是随便改个名那样简单,与创办新刊物的手续完全一样,要填各种表格,提交报告,经省新闻出版局研究论证,再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几个司会审批准,手续繁多;改成什么样子,定位和特色是什么,谁来领办,能不能办成,都是未知数;队伍怎么组建、原来人员怎么安置、财务能否支持,风险点不少。

    从思想酝酿、发动操办、启动运行,到如今终成"正果",时间跨度整7年。需要感谢的人很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金碚会长、陈耀秘书长、叶振宇博士一直在为刊物"站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詹玉荣局长鼎力支持,使得报批过程省事不少;《企业活力》原副总编辑张富绿同志,为改刊一路奔波,又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将经手改的刊物交予他人;省社科院领导层高度认同,充分信任、大力支持;最应当褒奖的,当属现任《区域经济评论》社长任晓莉女士,她的专注与投入、执着与坚守、站位与敏锐,都是少见的。她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个刊物。可以想象,当晓莉打开北图的"通知函"时,不仅欣喜万分,也一定百感交集!

    昨晚,我翻阅了几年前的工作日志,创办《区域经济评论》的一些往事,清晰地记录在案:

    2011年7月23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出席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当晚日志记载:《企业活力》《跨世纪》都要重新定位,分别改名为《经济区研究》《中原文化研究》或《河洛文化研究》,争取分别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会刊。

    2011年7月29日晚,与院办主任毛兵谈工作,提出《企业活力》《跨世纪》要重新定位,改刊名,依托国家级学会高起点办刊。

    2012年5月12日下午6点,与副院长谷建全、《企业活力》副主编张富禄、《跨世纪》副主编闫德亮商谈刊物发展问题,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改为学术期刊,一个取名《区域经济评论》,一个取名《中原文化研究》。

    2012年6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办公会议纪要》(【2012】1号)记载:会议有七项议题:"五、会议研究了院属期刊改革工作。会议同意《中州学刊》自2013年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176个页码,6月底前要向省新闻出版局呈送报告,同时提出改月刊详细方案,提交院长办公会另行研究。原则同意《企业活力》更名为《区域经济评论》,《跨世纪》更名为《中原文化研究》。同意成立谷建全副院长任组长的院属期刊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抓紧完成改刊相关材料准备工作,6月底前上报省新闻出版局。"

    2012年10月26日,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纪要》(【2012】8号)纪要如下:"会议研究了院属期刊改刊工作。鉴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已批准我院《企业活力》更名为《区域经济评论》、《跨世纪》更名为《中原文化研究》,均为双月刊,为确保平稳过渡和新刊物良好开局,决定成立院改刊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改刊工作。谷建全副院长任组长,成员为毛兵、袁凯声、贾书珍、李太淼、张富禄、阎德亮、王玲杰。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工作小组,《企业活力》改刊工作小组成员为:谷建全、张福禄、任晓莉、吴海峰、完世伟、王玲杰、赵西三、刘昱洋、郭小燕等;《跨世纪》改刊工作小组成员为:毛兵、袁凯声、阎德亮、高秀昌、李娟、屠青、齐航福、魏淑民等。工作小组的职责是:按规定出版《企业活力》《跨世纪》11-12月份期刊,不出现工作失误,保证平稳过渡;做好《区域经济评论》《中原文化研究》有关注册手续办理、栏目策划、稿件组织编辑、刊名封面版式设计和刊物印刷发行工作,保证新刊物2013年高起点出版。会议决定,安排每个新刊物启动经费30万元。办公用房由院统筹解决。同时决定,工作小组人员原组织隶属关系不变,可以新刊物编辑部人员名义对外开展工作。"

    2012年10月29日上午,主持召开新刊物创办专题会议。

    2012年11月3日上午,主持会议讨论《区域经济评论》约稿等事宜。

    2013年1月10日上午,与张富禄、任晓莉谈《区域经济评论》编辑和工作衔接问题。

    2013年2月27日,与任晓莉沟通创办《区域经济评论》有关问题,谈几点意见:栏目设计问题;封面要典雅,不要太艳丽;创刊号目录摘要3月10日前在光明日报刊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陈耀教授联系约稿,拟发《区域经济评论》创刊号。另与副院长谷建全谈,新刊物要尽快在光明日报登要目,议了编委会组成、顾问名单等。

    2013年3月5日,为处理《区域经济评论》《中原文化研究》创刊号要目调整事宜,晚上11点赶到办公室,侧重就前者与任晓莉同志多次电话沟通,至深夜。增加郑贵斌、刘应杰、肖金成、周绍朋四位作者文章。就栏目顺序做出调整,突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刊的性质,体现全国性区域经济刊物的视野和覆盖面。

    2013年3月6日,与任晓莉谈工作,协调《区域经济评论》出刊有关事宜。下午院长办公会议定:一、调侯宏昌到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工作;二、《区域经济评论》《中原文化研究》在光明日报连发一年六期要目,付版面费14.4万元。

    2013年3月7日,与任晓莉沟通《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第二期笔谈内容:关于区域竞争问题,约魏后凯、孙久文等名家赐稿。可以继续组织关于"区域发展与区域特色"、"内陆增长极"、"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体系"、"区域转变发展方式"、"区域发展政绩观"、"新型城镇化问题"、"内陆开放问题"、"产业转移问题"等方面的笔谈。

    2013年3月11日,陈耀发来金碚和他的文章,题目分别是《加快腹地经济发展是中国工业化中期的战略方向》《深化我国区域经济重大问题的研究》,后者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立即转任晓莉,《区域经济评论》创刊号发。

    2013年3月17日(周日),总结我院去年六项重点工作也即六大工程,其中之一是:以创办《区域经济评论》《中原文化研究》杂志为标志,拓展学术平台。增加了工业发展蓝皮书,创办了《呈阅件》。网站有改进。中州学刊改为月刊。

    2013年3月22日,就《区域经济评论》第二期刊用省人大副主任张大卫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发展的演讲稿,与张大卫联系,征得同意,请任晓莉安排。

    2013年10月14日下午,召开《区域经济评论》《中原文化研究》编辑人员座谈会。抚摸着已经出版各五期的两个刊物,顿生感慨。我回顾了两个杂志的"前世今生",谈了创办两个新刊物的决策过程和已经呈现的良好开局。我说,事实证明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对":改旧刊创新刊这件事"干对了",两个新杂志的刊名"取对了",新刊物核心编审人员"选对了",完整出版全年6期的决心"下对了",高起点高水平办刊的思路"定对了"。最后简短讲话,提出"三个保持"的要求:保持信心,咬定办成核心期刊目标不放松;保持拼劲,全力提升刊物品位和质量;保持态势,持续扩大刊物社会影响力。

    有一些与创办《区域经济评论》有关的往事值得一提。

    I选择刊名。我开始第一个想到的新刊名是《经济区研究》。我当时正领衔研究中原经济区,认为经济区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但后来,感觉这个刊名内涵还是窄了,于是聚焦到"区域经济"上。区域经济、区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经查询,全国还没有区域经济研究的专门刊物。征求意见,没有异议,但向新闻出版署提交报告,要求提供三个以上刊名备选,我们报了《区域经济评论》《区域经济研究》《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三个刊名。听说,《区域经济评论》获批后,还有单位到新闻出版署申请这个刊名,被告知已有"下家"。不少专家认为《区域经济评论》刊名很响亮,有内涵,有韵味。

    II问计名家。同时创办两个理论刊物,还希望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还要冲击核心期刊,路该怎么走,我们心里不是很有数。于是,在刊物即将付梓之时,专门召开了一次征询意见的座谈会,邀请了《郑州大学学报》主编辛世俊、《史学月刊》主编李振宏、《河南社会科学》主编朱彤辉、《中州学刊》社长李太淼、《经济经纬》副主编郭军、《领导科学》副主编王玉涵等与会。我主持座谈会,介绍了创办两个新刊物的背景和设想,提出争取三五年进入核心期刊的目标,有关同志介绍了两个刊物的办刊宗旨、特色定位、主要栏目等,请与会专家把脉问诊,给予指导。与会专家都是办刊的行家里手,一致赞赏省社科院的举动,也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记得一个主编说:成为核心期刊,可能比你们想象的要困难一些,路程也会长一些。事实证明,专家的忠告是对的,办刊过程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我作为院长兼主编,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想得到不易、做得到更难"。

    III何时出刊。2012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已经批准《企业活力》《跨世纪》改刊更名,新刊物的刊号也批了下来,但什么时间出新刊,由主办单位自己定。有行家提醒,创办新刊物不是儿戏,要有一年至少半年准备,要拿到三期以上优质稿件才能出手。就是说,按常规只能从2014年或2013年下半年出刊。我要求打破常规。根据规定,参评核心期刊的门槛是至少完整出版三个年度,我告诉同事们,创办新刊的目标是成为核心期刊,为此,要积累"年资",晚半年,新刊物就少一岁,冲击核心期刊就要多拖一年。我主张从2013年1月开始出刊,保持完整的出版年度。但准备时间只有2个月,显然是一步险棋。外人不晓得,刊物的出版准备确实用了半年多,创刊号显示出版日期是2013年元月,实际上2013年下半年才付梓,前几期是"后补"的。无论怎么说,实现了出齐当年期刊的目标。

    IV王玲杰"救急"。改刊准备时间本就很短,又遇到一个特殊情况。经国家外专局批准,省社科院赴美文化产业培训班2011年11月上旬要启程,时间近一个月,改刊关键人物谷建全、张富禄、闫德亮、任晓莉等都在名单中。涉外活动特殊,没有调整余地。为了确保改刊进度,只有采取特殊措施。这就是2012年10月26日召开院长办公会,组建包括科研处长、财务处长、办公室主任、相关所长等在内、人员众多的改刊工作班子的原因。实际上就是集全院之力创办新刊,特别是抽调了经济片、文史片精干力量,意在打一场创刊筹备攻坚战。《区域经济评论》前期筹备工作,由经济所王玲杰博士牵头,其任务包括:了解国内相关领域重点研究机构和学位点分布,搜集相关专业知名专家信息和联系方式,研究同类期刊的定位、特色、栏目等,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发展研究的进展、热点难点问题等。王玲杰博士等用了几个月时间,从全国几百所高校和重点研究机构查找有用资讯,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创办《区域经济评论》做了最初的学术准备。他们有奠基之劳,草创之功。

    V齐航福"找字"。历史所齐航福博士被抽调参与《中原文化研究》创刊筹备工作。为了选择最理想的刊名字体,齐航福下了很大功夫,包括从原版宋史典籍里一页页一行行找"中原文化研究"这几个字,还用其它办法找了多种字体,颇费周折。因为《区域经济评论》也有选择刊名字体的任务,齐航福就一并代劳了。后来听说,齐航福为"找字"全家上阵,她的夫人和老母亲也帮忙不小。关于《区域经济评论》的字体,齐航福博士提供了毛体、仿宋体、魏碑体、郭(沫若)体等。经比较,都感到郭体爽劲洒脱、飘逸自然,更适合《区域经济评论》办刊宗旨,遂决定用郭体。现在《区域经济评论》的刊名,是齐航福从郭老墨宝里"找字"拼成的。齐航福博士和家人的辛苦和贡献,不应忘记。

    VI拜见金碚会长。创办《区域经济评论》,与我担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的身份有一定关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是挂靠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的国家一级学会,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研究领域高水平专家学者,学术活动规范,学术资源丰富。但该学会并没有一个与学会性质真正吻合的会刊。所以,当决定《企业活力》改为《区域经济评论》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使该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的会刊。于是,携同事到北京拜见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秘书长陈耀,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意向。《区域经济评论》创刊号版权页显示,编委会主任:金碚;主编:喻新安 陈耀。

    VII调用任晓莉。谁来具体领办《区域经济评论》,这是关键问题,也是不小的难题。原《企业活力》副主编张富禄是很好的同志,业务素养高,尽职尽责,与我私交也不错,但他的专业是企业经营管理,联系的作者也多是微观领域"实操型"的专家,眼下马上领办《区域经济评论》这样偏重理论经济学的学术期刊,短时间里要"抓到"大批好稿子,有些勉为其难。我与张富禄同志敞开沟通,富禄同志姿态很高,表示服从院里的安排,我十分感动。经反复权衡,决定调《中州学刊》副主编任晓莉担当这个重任。晓莉是经济学专业底子,学术素养高,多年负责《中州学刊》经济学栏目,有广泛的区域经济学作者资源,能独当一面。这当然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我为此犹豫了许久。事实证明,调用任晓莉领办《区域经济评论》,是以工作为重的正确决定。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晓莉,就没有《区域经济评论》的今天。

    VIII高起点办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刊,借力借智全国知名专家,搭建全国性学术平台,是高起点办刊的第一步。设计栏目至关重要,要体现高端、深邃、前沿的特点,如设置"笔谈"栏目,适时回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文章虽都不长,但观点鲜明,有较强的吸引力。刊物装帧要考究,封面素雅、端正。不登广告。实行高稿酬制度。连续几年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各期要目,扩大期刊影响。克服困难,顶住压力,给予足够经费支持,也是高起点办刊所需要的。

    IX游说高层。新刊物出版后,我到省里开会,包里都装着几本期刊,随时向有关部门领导推介。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主持召开两次范围不小的"茶叙",我都第一个发言,特意当众展示两个刊物,汇报创办新刊的初衷,就是"河南应该成为理论大省,必须有名刊支撑",还介绍了刊物已经得到全国理论界好评的情况,建议省里解决刊物事业编制和财政支持问题。有一次发言,我是这样说的:"全国唯一的区域经济理论刊物在中原落地,意味着经济并不怎么发达的河南,有可能成为全国区域经济研究的高地,这可不是小事,我们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省里给点政策支持,我保证给予百倍的回报。"卢展工书记当即表态说:这两个刊物不错,应该支持。当时在场的有6位省委常委,4位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我还专门给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同志汇报过创办新刊物的事情。后来,省委宣传部分两次拨付100万元,省人社厅批准两个刊物招聘了10个编辑人员。

    X坚守底线。《区域经济评论》创刊后,引起学界关注。北京某知名大学经济学院曾联系我,提出合作意向。该校实力雄厚,名气很大,表示可以在合作研究、人员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课题协作等方面,给予我院支持和帮助,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区域经济评论》要"改换门庭"。我只能婉拒。阵地不能丢,这是底线。

    所有过往,皆为序曲。我相信,《区域经济评论》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仅是开始而已,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预祝《区域经济评论》越办越好,真正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学术标识和知名品牌。

    (本文写于2018年9月14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