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长虹,男,中共党员,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人文地理》编委,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Geoforum》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主持的《经济地理学》入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带领“经济地理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研究团队2012年入选为首批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1] 在理论上致力于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提出的“学习场”(learning field)概念及理论已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研究成果为国家、区域及城市创新、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成就著作:
近年来主要从事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城乡关系与城乡一体化、区域创新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高校杰出创新人才工程项目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先后在《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与制度选择》、《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著作多部。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作用下中国农村工业集聚区研究》(批准号40071029,2001.1-2003.12)、《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调控模式研究》(批准号49501007,1996.1-1998.12)、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RS与GIS支持下农业市场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2001.11-2004.12)、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乡下--城市转型的过程与类型研究》(1998.1-1999.12)、《地方化与全球化相互作用下河南农村工业发展研究》(2000.1-2002.1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河南省乡镇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1997.1-1998.8)。
近年来代表性成果:
(1)《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独著。
(2)《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与制度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主编。
(3)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型式研究,地理学报,1998年第3期,独著。
(4)Miao Changhong, New Rural Spaces:the Impact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n Rural-urban Trasition in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0, Vol.10,No.2;
(5)Miao Changhong, Globalization, Reforms and the rural-urban transition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9th IGC,14-18 August, Seoul Kroea
(6)中国城乡工业联系与协调发展研究,地理研究,1997年第2期,独著。
(7)乡村工业化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影响,地理科学,1998年第5期,独著。
(8)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第4期,独著。
(9)组织活动、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1998年第3期,独著。
(10)企业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独著。
(11)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地理,1996年第4期,独著。
(12)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经济地理,1997年第1期,独著。
主要荣誉:
(1)《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1998年获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发展大农业经济,探索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现代化道路》,1999年获河南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我国城乡工业联系及协调发展研究",1999年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4)"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与区域型式",1998年获河南省第三届青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5)1999年被中国地理学会评为"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得者。
(6)1998年被河南省人事厅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7)1998年被河南省教委评为"河南省第三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8)1999年被中共河南省高校工委、河南省教委、共青团河南省委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