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创新资讯
  •   >   正文
  • 创新资讯

    《创新资讯》2016年第03期: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新经济

    发布日期:2016-08-10    浏览次数:


    2016年第3期.pdf

    2016年第3期(总第3期)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                   2016年8月10日

    新探索                 ●            新经验     ●         新观点      ●       新建议

    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新经济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近年来,新经济的概念和现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感知。在实践层面,我国新经济的蓬勃兴起,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在激发增长、创造就业、带动创新、助推环保等诸方面展现巨大能量,呈现光明前景。但到底什么是新经济,它的内涵是什么,其特征和表现形式有哪些?新经济能产生哪些深远影响,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新经济”最早用于描述美国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宏观经济状态,出现于1996年12月的《商业周刊》中,其含义为:信息网络部门引导下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其“新”的表现意为打破了既有的萧条、复苏、增长、衰退的固有实际经济周期,主要特征是经济持续较高速度增长、股票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充分就业不再以通货膨胀为代价。其在经济学理论中则意味着菲利普期曲线、股票价格曲线和经济增长曲线相对于传统经济周期发生了形态上的实质变化。

    “新经济”在我国同样发轫于经济发展的实践而非理论研究。近年来,我国逐步结束了高速粗放的增长速度,产能过剩凸显,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疲态尽显,动能不足。找到新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新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催生出的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等所构成的新经济进入人们的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经济发展,对新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都提出了明确的界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科技创新的会议上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的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我们所处时代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科技革命孕育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正蓄势待发。李克强总理也在多种场合分析强调了新经济的重要性。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新经济归结为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总理认为新经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覆盖了各种新的产业部门、各种形式的创新和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是推动增长和发展的新动能,是中国经济浴火重生、再创辉煌的希望。国家统计局从工作层面,要求在不断揭示以“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内涵、特征等物质方面的基础上,从量的方面对其规模、结构、速度、效益等做出统计上的界定。而支撑“三新”的是新技术、新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表现形式,以新技术、新市场主体为动因和支撑力量的经济现象。

    在我国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是基础。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网络、生物科技、绿色能源、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等处于重大突破的关口,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机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向更快速度、更大容量、更低功耗发展。新技术将不断衍生新产业、新业态,孕育发展新动能,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新主体是支撑。国家政策的调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中华大地持续涌动,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众创、众包、众筹、众智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创客空间迅猛增加,各类新型创新组织迅速成长,逐步成为新经济的创新主体,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产业是引擎。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技术融合,在很多领域对流程、产业场景、传统工艺和要素组合产生颠覆性影响,形成了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3D打印)、先进材料、智能机器人、储能技术、绿色能源和生物产业等主导产业。这些新产业产生新动能,引领新经济迅猛发展。新业态亮点。数字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使跨界融合、产业链整合及企业组织方式变革成为新业态的本质特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新农业合作组织、绿色经济、新能源、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智慧旅游、P2P、网络社区、垂直门户、网络叫车等等都属于新业态。新模式是重点。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被打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业模式逐渐被“免费服务赚客户+增值服务赚利润”等新赢利模式取代。随着“商业民主化”时代的到来,分享经济将向金融租赁、物流运输、教育培训、广告创意等领域大范围渗透,并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商业模式。

    总之,我国以“三新”为特征的新经济,理论上是持续探索新增长模式合理性的过程,实践上是不断寻求发展新动能的尝试。它刻画出的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突破的历史路径,是一个实践探索和理论尝试并举的过程。

    二、新经济的特征和内在逻辑

    流通革命引发产业变革。流通革命引发产业变革,是当下新经济的重要特征。十八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革命,形成了机器大工业组织形式,主要影响在生产过程;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电力革命,将众多经济单元联结在一起形成庞大产业组织,主要影响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二十世纪中期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不仅影响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也影响了交换过程和消费过程。与以往的新经济形态不同,当前发育的新经济是从交易和消费领域开始的,或者说是流通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借助于互联网的电子化交易实现了对买卖双方面对面有形场所交易的替代,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被大大压缩甚至完全消失,实体商业业态萎缩在所难免。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的电子化支付诞生了互联网金融,对依托柜台实现各种业务功能的传统金融业态产生巨大冲击,面临被改造甚至被挤出的命运。物流体系被彻底改造,小批量、高频率、少环节、快速度货物输送方式替代了大批量、低频率、多环节、慢速度的货物输送方式,仓库数量和规模被大大压缩。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经济活动微型化,个人以微小的资金投入就能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通常人们用于表述新经济的概念,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供应链、价值链、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快递物流、分享经济、众创、众包、众筹、微商、O2O、P2P、B2B、B2C、C2B等,大都由依托互联网实现的交易革命而派生出来。

    要素之间的互动及递进新经济的基本要素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技术、新市场主体,它们之间是互动的、渐次递进和相互影响的。其一,新技术和大批新市场主体的出现,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并促进了现有经营模式的改变,如云制造模式、智慧生产模式,跨界生产服务模式、大规模定制模式。这些新的商业模式是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消除了技术对市场的“隔层”效应,带来了畅通的市场信息,帮助创新企业实现更多的盈利,盈利所带来的雄厚的资金能够保证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和研发的成功率,带动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又进一步增强新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二,新商业模式的大规模出现会引发和形成新的业态。新商业模式导致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极大地影响了现有的业态和产业发展,并由此形成了新的业态,如网购、智能汽车、打车软件、冷链物流、融资租赁、软件服务。其三,新业态的规模化发展会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和产业竞争力,形成新的产业。如亚马逊等网站对美国实体超市的巨大冲击,导致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超市均实施了在线销售,腾讯微信对通信和短信费的几大垄断运营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免费的360杀毒对瑞星杀毒软件的冲击,支付宝和余额宝对银行的冲击,京东对电商的冲击等等。当下我们倡导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属此类。

    微观创新引发宏观改变。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微观视角审视的新经济,与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等宏观视角定义的新经济,有很强的相关性。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和基础,后者是前者作用的结果。首先,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出现,会带来产业生态的变化。过去的采购、生产、销售是相互分离和分割的,现在出现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形成了新的业态。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会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在向社会提供更多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同时,必然创造大量的新就业机会。它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会改变原有的就业规模和格局,有利于劳动者潜能的发挥和参与市场竞争。其次,当经济运行处于周期波的收缩期时,低通胀率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时期,传统产业、传统模式的扩张受到抑制,无论是市场、资金条件等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为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创新发展追求的目标是运用新技术、改善产业组织形式,从而实现集约、内涵发展。相对于过多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外延增长模式来讲,创新型经济有利于实现低通胀条件下的稳定增长。其三,根据经济增长的“S型曲线”原理,大量使用了新技术的新经济,会产生新的“S型曲线”。越是出现经济危机或者经济衰退期的时候,或者一个收缩经济周期的时候,偏偏是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落后产能,用新技术、新产能形成新动力的绝佳时期。新旧技术、新旧动力的转换更迭,成为托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四、正确认识新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历经几次调整和变革,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转变,以新经济为主体的新动能加速形成,逐步成为引领全球复苏的新引擎。德国、美国等制造业强国,积极推进工业4.0、工业互联网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以智能制造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向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渗透,深刻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经济对世界经济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表明,重大创新将摧毁旧产业体系,重建新新产业体系,产生新发展动力,引领经济增长步入新的景气周期。以数字制造、互联网和再生性能源的交互融合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的风起云涌,使人类一下迈入“万物互联”时代,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微经济迅疾进入人们的生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增长能够率先复苏,与谷歌、脸谱、苹果、微软、IBM、英特尔等跨国公司提供新动力、发展新经济关系密切。德国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同样得益于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德国工业4.0也应运而生。中国经济能一枝独秀,也与电子商务、物流供应、O2O、互联网金融等服务领域的新经济迅猛发展有关。随着新经济逐渐被世界各国认识、重视和模仿,以及跨国公司跨国界调配资源能力增强,智能制造、信息产业、大数据、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将会加速向外扩散,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经济势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世界经济发挥重大推动作用。

    新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拉动又有冲击。20世界90年代美国新经济迅速崛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发展,保持了美国经济十多年的景气繁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孕育的机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新经济领域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始领先世界,BAT在世界IT企业中也是举足轻重的。新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对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一些传统行业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改变,在生产领域,传统硬件领域正在被“互联网+”所改变,形成“互联网+智能硬件”的模式。在销售领域,“互联网+全渠道”模式成为主要趋势。在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走向主流。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难得历史机遇。

    新经济将对现有管理模式产生影响和冲击。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产业门类、产业组织内部、产业上下游的边界趋于模糊,政府原有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面临挑战,客观上要求下放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加快完善信贷政策、监管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等,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条件。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科技成果转化等普适性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适应新经济知识智力密集特征的制度生态。新经济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强互联网立法,完善与互联网相关的合同、交易、金融支付与贷款、保险、公司上市与并购、互联网产品质量安全等的法律规范与保护。修订《公司法》,完善对人力资本制度和企业清算分配制度、库存股和股权回购等的条款,为创业者提供公司注册、办公场地、货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及相关配套服务。随着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日益发展,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应该尽快调整和完善。

    新经济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新经济已经渗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也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模式。新经济促进大众就业和创业,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根据滴滴出行平台发布的《2015-2016年移动出行就业促进报告》,截至2016年4月,在滴滴出行平台上从事专快车、顺风车以及代驾的司机人数已达1330万名,其中不乏女性群体、下岗工人、退役军人及艰苦创业者等。也要看到,传统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变革红利都将遭受冲击,国界、边界等实体空间不断被网络虚拟空间突破,资源在全球调配,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都将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挑战。同时,新经济有可能使人的角色从被动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转向主动的产消者,人们对何时、何地、如何生产与消费有了更大自主权,这些变化,既有利于利民惠民,也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秩序产生冲击和挑战。要利用新经济改善民生。通过大数据,可以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