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媒体报道
  •   >   正文
  • 媒体报道

    喻新安院长接受河南电视台《新闻六十分》采访,谈郑洛新协同创新

    发布日期:2017-02-12    浏览次数:

    近日,河南电视台《新闻六十分》就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体系进行了相关报道,喻新安院长接受采访,并提出要构建一种互利开放兼容共享的创新平台,使各类创新资源有效的集聚,实现1+1大于2的效应。

    正文如下: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对接、转化、落地难怎么办?

    企业产品想升级缺乏技术如何破?

      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中信重工正是利用了这项技术,成功浇筑了世界最大铸件——520吨上横梁,并成功应用于18500吨油压机;中铝洛铜等当地企业与协同创新中心“强强联合”。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以来,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正加快构建,成为企业技术服务的“救助站”、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为参与各方带来“多赢”效果。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

    协同创新让校企“多赢”

    新年伊始,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喜讯,由河南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申报的“重型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开发出了300多种特高压电器用相关产品。初步建立了有色金属绿色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设计与开发和有色金属先进加工技术三个创新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 谢敬佩

    协同中心就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这个协同创新的团队,和企业进行融合,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然后帮助企业,这个产品得到国际化,然后得到国际水平。协同中心的技术,在协同体内大概有200多家,新增产值约400多个亿。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协同创新为参与各方带来了“多赢”效果。


      在河南工学院与新乡市政府共建的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记者看到,这里校企共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达20多家,涵盖了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环境设备等众多领域。企业在这里可以共享来自高校的专家技术指导、实验仪器设备、图书馆等软硬件资源。


    协同创新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除了和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合作以外,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也必不可少。


      作为一家成立18年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河南汉威电子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而这得益于汉威电子在企业内部打造的协同创新引擎。


      目前,汉威电子共有两百多人在做创新项目,成果达到20多项,实现企业经济23%的增长。通过近两年的协同创新,汉威已成为创业者的摇篮,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从创业企业的思维萌芽、初期筹划、中期投资、完成正式运作、到成长期、成熟期,汉威都能够给予相应的帮助,使其快速长大。

    汉威电子不仅鼓励内部员工创新创业,还依托公司已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机构的有利条件,形成研发资源共享平台,对外部初创企业在基础技术研发、设备资金投入方面协同发展。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让协同创新1+1>2


      协同创新,多方共赢。创新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弹钢琴”般的分工配合。着力打造创新载体,做亮示范区这张名片,将其打造成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必须唱好协同这台戏。目前郑洛新协同创新还存在哪些不足?下一步该如何发力?


      专家表示,打造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创新资源共同发力,涉及到机制、平台、政策、环境等等,在协同创新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但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短板、瓶颈需要破解。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喻新安

    首先以企业为中心,这是当前我们最大的一个制约。企业方面应该由在业内比较领先,创新活力比较充分,研发能力比较强的企业,这方面我们还缺乏像华为这样在业内非常拔尖的这样的企业,另外我们高校,研发机构研发能力还是比较弱,另外与企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政策方面怎样激发,创新的活力,使所有创新资源竞相迸发,这方面应该来说,思想还不够解放,应该出台力度更大的政策。


      喻新安表示,要构建产学研政用协同创新机制,就要构建一种互利开放兼容共享的创新平台,使各类创新资源有效的集聚,实现1+1大于2的效应。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