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 新闻动态

    第四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在郑举行

    发布日期:2021-12-22    浏览次数:

    12月20日,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主办的第四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在郑州师范学院举行。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孙先科,郑州师范学院副校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丽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喻新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杜学霞、郑州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王林青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武汉、西安、郑州等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及其他一些城市高校、智库和社科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高层论坛。论坛以线上方式进行,上午的主论坛由喻新安主持。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会议精神,积极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发展。在上午的主论坛上,共有十一位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

    孙先科校长首先致辞。他指出,自2018年组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以来,郑州师范学院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单位合作,以举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出版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等方式,推动和深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研究,得到了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及其他一些大都市几十所高校、研究机构的热烈响应和鼎力支持。几年来,我们分别以“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抗疫背景下我国特大型城市建设”等为主题,连续举办了三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出版了三本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对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他强调,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重压力”,希望各位专家借助高层论坛这个平台,直面这些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围绕新形势下国家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集思广益,发表高见,为党委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服务。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形势下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的演讲。他从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深刻阐明了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并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践行新发展理念及先行先试的标杆表率、内外循环和陆海统筹的交汇点、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中发挥节点保障作用、在体现效率与公平和缩差共富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五个方面,指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新使命。

    国家发改委国土规划研究室主任黄征学研究员作了题为“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分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强调要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他提出,要着力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的全球创新功能、要素配置功能、国际交往功能和文化创意功能。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弘研究员在演讲中,着力澄清了近几年人们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强调在未来都市圈建设中要因市制宜,紧扣“一小时通勤圈”,依据城市可能的发展规模,建设半径不等的都市圈,并与其他都市圈及周边小市镇等共同支撑和推动城市群发展;要前瞻性规划地铁、快轨和市郊铁路构成的轨道交通体系;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现代化都市圈的最终形成。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作了题为“世界级都市圈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的演讲。他深入分析了国际都市圈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国际经验表明,都市圈建设是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他强调,上海引领建设世界级大都市圈,应做好产业发展发展规划,实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需遵循尊重产业发展基础、立足全球和中国发展的未来、上海要有作为有担当和市场主导四原则。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天津智库联盟理事长周立群教授作了题为“企业总部布局特点与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的演讲。他指出,总部集聚地是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制高点和战略支点,由于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大了总部机构在中心城市的布局力度,因而其总部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取向。他在对企业总部机构分布的六个特点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心城市吸引总部机构提出了建设性思路。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研究员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角色定位的再认识”的演讲。他强调要深化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再认识,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凸显广州的核心引擎地位,广东要持续强化广州的省会城市功能,广州要围绕“三件大事”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为此,广州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打造枢纽之城;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打造实力之城;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打造创新之城;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打造机遇之城;建设人民城市,打造品质之城。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劲松研究员作了题为“深刻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地位作用”的演讲。他强调应从区域协调历史进程中深刻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意义和作用,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意义和作用,从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中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意义和作用。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罗若愚教授作了题为“深刻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地位作用”的演讲。她以成渝城市群16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时空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以及其耦合协调的时空发展规律进行了探讨。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秦尊文研究员作了题为“武汉城市圈:从一体化到同城化”的演讲。他提出,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要锚定全国重要增长极的总定位,做到“五同”:规划同编(共同编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规划);交通同网(共建轨道上的城市圈);科技同兴(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同链(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产业布局);民生同保(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研究员作了题为“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亩均效益”领跑效应,加快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演讲。他在阐述发挥亩均效益领跑效应对建设高水平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亩均效益”导向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的建议。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研究员作了题为“分阶段有序推进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他指出,郑州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新格局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我省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的必然发展趋势。他强调,未来要遵循城市圈形成和发展规律,结合现实基础条件,按照“强核赋能”“构网畅流”“筑基绣底”步骤,分阶段有重点高质量推进郑州都市圈快速健康发展。

    当天下午进行了三个分论坛的发言,喻新安研究员、杜学霞教授、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助理徐艳红博士分别主持。

    在第一分论坛上发言的有: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教授(再谈郑州大都市区融合发展);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赵建吉教授(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时空格局、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发挥智库作用,助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副总工程师耿明全(中华治水重一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周立研究员(以特色打造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河南省委政研室徐大海研究员(郑州要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点城市,打造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代法涛副教授(数字经济范式下扎实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安康学院教授、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赵临龙(丝绸之路引领下的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思考);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太明(“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与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治理);郑州师范学院社会服务与发展学院讲师霍鹏(共同富裕视域下中西部都市产业布局的思考)等。

    在第二分论坛上发言的有:上海海事大学刘美平教授(都市圈发展需求与人口可持续增长供给关系研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超副教授(超大城市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与管理教研部孙兴福助理研究员(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现状与对策研究);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洛阳“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席升阳教授(黄河战略视域中的洛阳都市圈);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西川教授(郑开同城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闫德民(关于完善郑州都市圈合作协调机制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研究生罗杨帆(三大增长极对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尤晓彤(都市圈布局、人口集聚与承载力关系探讨);郑州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张奕(基于郑州都市圈建设的比较研究)等。

    在第三分论坛上发言的有: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研部副主任李燕教授(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思考);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范晓庆博士(杭州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思考与建议);安徽大学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教授(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探索);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讲师辛绢博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河海大学城市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智库负责人杜栋教授(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方法);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丁瑶研究员(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践探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班斓博士(西安硬科技支撑硬实力的发展思路与举措——以西安高新区为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李宗忠(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研究——兼析重庆-东盟经贸合作关系);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王紫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效应的审视);郑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赵梦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示范效应研究)等。

    (闫德民、聂蓓)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