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河南省社科联、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撰写的文章《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文章指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锚定“两个确保”,旗帜鲜明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首位,提出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努力实现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的奋斗目标。全省上下要在深刻理解这一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认清优势弱项,突出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路径,充分发挥创新在锚定“两个确保”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用一流创新生态铺就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出彩之路。
文章认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是“两个确保”的智力支撑和动力之源。该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顺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支撑引领河南当前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对标对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整合河南创新发展总体思路的战略需要;关系到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和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关系到中原更加出彩的底气和能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文章认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确定下来,充分说明三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为关联、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一个有机整体。创新驱动是核心引领,是锚定“两个确保”目标的第一动力和核心,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是锚定“两个确保”目标的重要支撑。
文章认为,应当激发科教潜力,加强创新动能,优化人才结构。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提出和实施了符合当时实际需要的创新、科教、人才方面的战略谋划,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河南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应用场景丰富。创新成效日益显现,创新机制基本形成,科教潜力有待激发,创新动能有待加强,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文章建议,抓好关键环节,打造重点领域。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调整的历史机遇,在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方向新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全覆盖,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文章建议,要对标全球、全国标杆,借鉴先进经验做法,谋划好人、财、物一揽子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以前瞻30年的视野布局产业,改革传统产业模式、抢占新兴产业阵地。鼓励支持创新主体在技术、政策、机制等任何领域细微的创新做法。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使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在工作创新上。
(杜文娟)
附:原文
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锚定“两个确保”,旗帜鲜明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首位,提出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努力实现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的奋斗目标。全省上下要在深刻理解这一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认清优势弱项,突出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路径,充分发挥创新在锚定“两个确保”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用一流创新生态铺就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出彩之路。
“两个确保”的智力支撑和动力之源
顺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支撑引领河南当前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从国际环境新趋势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竞争优势重塑的态势日趋明朗,科技创新已成为赢得战略先机、占领竞争高点的关键力量。从国内发展新格局看,科技创新在畅通经济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区域竞争新态势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竞争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动力源加速形成的态势下,创新要素富集、高端人才众多、教育资源丰富的区域,必将在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抢占先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南既面临战略、政策、历史“三重”机遇,也已进入模式转型、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必须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对标对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整合河南创新发展总体思路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确立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到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再到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战略谋划和实施力度前所未有。党中央关于创新、科教和人才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打好创新驱动等“四张牌”的重要指示,为河南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坚持“科教兴豫、教育为本”的战略方针,确立“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任务等,符合中央要求,契合河南实际。创新已成为引领河南发展位势不断提升的第一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河南需要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中重新定位、系统谋划河南未来创新发展。
关系到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和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持续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推进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有机融合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各省市都在积极抢占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新赛道。面对标兵渐远、追兵已近的竞争态势,只有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走好创新“华山一条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河南创新面貌落后的基本面,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不断巩固提升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
关系到中原更加出彩的底气和能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在历史上出过重彩。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殷嘱托。中原更加出彩的底气不仅来自于创新成果积累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的自信根基,也来自于科教水平提升和各领域人才涌现提供的强大智力支撑。因而,创新、科教和人才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动力之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惟有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才能使河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先出彩、出重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驱动是引领 科教兴省是保障 人才强省是支撑
创新驱动,是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创新生态,实现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壮大发展新动能,驱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说,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产业、知识、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其关键点在于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协同引领作用。
科教兴省,是以建设科技、教育强省为目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使科技和教育成为建设河南现代化的有力支撑。科教兴省,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又要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人才强省,是始终把人才视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汇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同时,注重引育应用型、技能型、工匠型人才,加速构建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的新格局,全面营造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解决好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人才强省的核心要义,归根结底是一项依靠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助力河南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战略安排。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确定下来,充分说明三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为关联、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一个有机整体。
首先,创新驱动是核心引领。创新驱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科技、教育、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支撑条件和关键要求。因此,创新驱动是锚定“两个确保”目标的第一动力和核心,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是锚定“两个确保”目标的重要支撑。
其次,科教兴省是基础保障。创新驱动发展要靠科技,科技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和保障;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教育是进行科技创新和培育人才的基础,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科教兴省是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省的基础和保障,创新驱动、人才强省则是实施科教兴省的补充和深化。
最后,人才强省是关键支撑。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一流的人才成就一流的大学与创新高地,一流的创新高地必将助推一流人才的培养。因此,人才强省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的关键,人才强省的实施有利于创新驱动、科教兴省的贯彻落实,而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会进一步助推人才强省的实施。
激发科教潜力 加强创新动能 优化人才结构
实施环境不断优化。如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提出和实施了符合当时实际需要的创新、科教、人才方面的战略谋划,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实施基础条件完备。如河南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应用场景丰富。河南劳动力供给充裕,人才资源层次丰富。
创新成效日益显现。如科技投入持续增强,创新载体平台稳步增加,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载体先后落户河南。
创新机制基本形成。如成立省级科技创新委员会,对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进行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科技投入机制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对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20条政策。
科教潜力有待激发。如高端科研平台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不足3%。河南省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86%、低于全国2.54个百分点。
创新动能有待加强。如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有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24.7%,有专利申请的仅占14.9%。研发投入强度仍需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0%,河南R&D经费投入强度只有1.64%。
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如随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5G、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抓好关键环节 打造重点领域
整合重组重点实验室体系
优化完善省级实验室体系。重塑重构我省实验室平台,构建以嵩山、黄河、神农种业等为代表的省实验室体系。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调整的历史机遇,在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方向新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确保9家在豫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本轮优化重组中均能入列。加快传统实验室资源整合和治理模式转型。以技术需求为导向,找准实验室定位,理顺实验室隶属关系,提升实验室使用效率,探索形成多元投入和市场化管理的实验室运营机制。
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确定一批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并给予支持,力争进入“双一流”行列。加大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人才团队培养引进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引育并重、以用为本,以一流课题、一流平台,汇聚一流人才、一流团队,多出一流成果。推动科研院所制度体系优化调整。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深化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改革,重塑研发体系、转化体系和服务体系。
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全覆盖
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引进研发团队、鼓励研发投入等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企业融通创新的力度。加快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建立产业研究院、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实现主导产业、主要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链条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全面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平台创建、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等技术创新活动。构建创新全覆盖体系。推进大企业加快创建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携手合作或配套协作,积极组建小型研发机构,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
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
标准化推广智慧岛等双创载体。在全省构建一批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提供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探索能够自我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模式。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白沙科学谷、中原数据湖、西湖数字湾为主要节点,推进郑州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开封职教园区联动发展,建设百里创新创业长廊。精准支持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对条件成熟、绩效突出的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给予精准扶持,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形成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及PI制等新兴科研组织方式,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发挥好郑洛新自创区试验田作用,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优化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重大创新需求与财政投入保障衔接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基础前沿研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增加。创新科研范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创新科研范式,加快建立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创新中心等,实现主导产业、主要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打造人才创新高地。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制定紧缺人才清单,面向全球靶向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技能河南建设。把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来抓,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才层次上下大功夫,造就一批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努力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创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围绕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待遇、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价值,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一流政策体系。
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构建顺畅高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技术变革方向,立足河南市场机制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政府为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政产学研用融会贯通。围绕创新平台、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建设,推动人才、金融、土地、数据等要素汇聚,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
对标国内外标杆 全力抓好落实
借鉴先进经验,构建交流机制
要对标全球、全国标杆,借鉴先进经验做法,谋划好人、财、物一揽子科技创新支持政策。要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建立国际国内多元战略合作,融入全球全国科技创新网络。要建立与发达地区的常态化干部人才交流机制,提升各级干部抓创新、谋创新的专业能力。
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带动全局要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以前瞻30年的视野布局产业,改革传统产业模式、抢占新兴产业阵地,注重生态产业培育。抓数字化转型这个关键环节,发展关键数字产业,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要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人口质量提升,建设河南人才大军。
强化先行先试,局部带动整体
要形成鼓励先行先试的舆论氛围,鼓励支持创新主体在技术、政策、机制等任何领域细微的创新做法。要建立鼓励先行先试的工作机制,鼓励支持创新主体在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应试尽试。要赋予各部门更大的自主权,出台更多支持先行先试的政策,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努力在关键性技术、制度、平台等方面有“代表作”,走在全国前列。
鼓励多方参与,增强社会协同
要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参与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当好创新排头兵。要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在“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全力攻坚,勇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要完善金融配套,形成创新链条,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用好的体制机制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
坚持结果导向,确保落地见效
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使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在工作创新上。要加快制定并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战略任务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坚持“硬考核”“真督查”,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河南日报 2021年11月6日07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