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智库学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三)

    发布日期:2024-08-30    浏览次数:

    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蒋 睿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而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期,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对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二元经济结构中仍然面临贫富差距、文化差距、观念差距以及生活环境差距等,这是阻碍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尽管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23年已经达到了66.1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8.3%,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的落户政策,降低落户门槛,提高落户便利性。

    其次,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同权享用。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推进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健全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再次,加大就业支持。完善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利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专业优势突出、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保障。

    最后,提供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提到的建设保障房的两大目标,推行“商品房+保障房”双轨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于善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这一决策源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需要经过漫长且复杂的对接、试错和迭代过程,技术经理人作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
    一般而言,技术经理人是指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其具备深厚的技术背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被形象地称为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纽带,在高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需要从拓宽职业发展路径、人才队伍培养、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以及提高国际化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以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产业化。一是拓宽职业发展路径。一方面,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如搭建技术经纪人撮合交易服务平台、探索信息共享和有偿服务机制,为技术经理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提供保障技术经理人的职业发展、职称评定和薪酬激励等基础条件,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二是积极构建技术经理人培育、使用、管理、集聚、激励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技术经理人科学规范的培训教材等知识体系,加大对技术经理人教育培训组织的监管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培育,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级培育矩阵。三是深化与科技金融有机结合,促进资本对接,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降低技术经理人的运营风险。四是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技术经理人,提升我国技术经理人队伍的整体水平。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刘 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决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这一部署中明确指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当前,随着全球供应链重塑,出现产业链近岸化、在岸化、友岸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更加不稳定、不畅通、不可预期,势必带来全球中间品贸易流向的变化。面对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重中之重。
    第一,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机制。全链条推进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各地应因地制宜,挖掘重点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构建全产业链条。
    第二,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明确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名录,出台相关法案,明确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控制和评估的具体要求。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建立分析预警系统。
    第三,推进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创新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各地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加快对外开放,制定产业共建共享制度安排指引,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
    第四,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中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刘晓慧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发展质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同时,全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它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进一步释放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面深化改革将承担起新一轮的重要使命。首先,在经济领域,三中全会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最后,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宋 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三次提到“金融”,提出要落实好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统筹推进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对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作出部署,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这是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部署,是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举措。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为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重点发力方向。我们要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总资产110万亿元,占银行业整体总资产的28%。其中,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是21万亿元、29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
    当前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挑战。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稳中求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监管。要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严把股东、高管的准入资格,要严查资本金的来源,充分发挥资本在控制杠杆、配置资源和吸附损失方面的作用。要健全具有硬约束的纠正机制,对中小银行也包括大中型银行的风险,要在防和控上发力,对从严的风险要缓释、要防范,最重要的还是控制新增风险。聚焦金融风险“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行为”,从根本上、源头上把风险防范好、控制好、稳定好。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还要做到:首先,需要强化监管引领,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其次,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与化解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健全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中小金融机构治理质效和风险应对能力。最后,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与化解需要做好政策落实,扎实巩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成果。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