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田文富:新时代镇域高质量发展的竹林实践

    发布日期:2023-12-21    浏览次数:

    竹林镇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农村先进典型。1994年11月,竹林村与周边3个村合并建立竹林镇。后经多次区划调整,竹林镇总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1万人。多年来,竹林镇坚持党的领导,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文明富裕的全国明星镇,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竹林镇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宜居小镇”;201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2020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021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2022年,竹林镇GDP总量达到60 亿元,全年完成税收1.9亿元,同比增长18%,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增速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增速14%,居民年均收入达到4.3万元。今年以来,竹林镇党委政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经济复苏平稳推进,多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成效。

    多年来,竹林镇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初步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1.以传承竹林精神为引领,推动“三评”活动常态化

    创新争先、务实重干、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竹林精神,是以赵明恩同志为代表的竹林镇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团结带领竹林人艰苦创业、追求共富实践的产物。竹林精神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并在新的实践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竹林镇以传承弘扬新时代竹林精神为引领,推动实现“三评”(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活动常态化,把基层党建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将党组织和党员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推动党风政风不断改进,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随着“三评”制度的不断完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与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事关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竹林镇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镇党委-社区(村)党支部-自然村-党员群众”为链条、120多名党员干部为依托的三级网格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三项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重大事项协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重点工作,持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同时,通过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发挥“新乡贤”和“文明志愿者”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乡村光荣榜、善行义举榜、最美党员、最美竹林人等评选活动,打造竹林特色志愿服务品牌,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群找准价值坐标,不断提升全镇人民的文化素养,培育良好党风、民风、乡风、家风。

    3.以人才振兴推动科技创新

    大力实施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对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员实行年薪制以及人力资源入股,每年选送优秀青年职工到大中专院校学习深造,鼓励青年人才和大学生群体干事创业。众生集团聘请的双黄连发明人邢泽田,先后研制开发出国家级新药5个,仅双黄连口服液一个品牌,10年间就为企业创销售收入15亿元。龙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经理李咏春,国外留学回乡,专注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碳酸锂循环回收技术利用研究,实现了龙威公司的产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目前,竹林镇已有企业管理人才、工程师、技术人员500多名,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工占总数的90%以上。

    4.以绿色转型推动产业振兴

    依托大量的科技人才,鼓励龙头企业持续提供科技创新水平,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竹林镇雨水综合利用模式示范”“最小排放型生态旅游社区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城镇低碳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最大效益发挥科技创新的带动效应,使竹林镇生态旅游、城镇建设更加科学规范,产业发展更趋绿色低碳。龙威新材料、盛隆高分子新材料竣工试投产,龙威新材料新项目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施工。总投资28亿元的河南新华职业教育产业园项目,一期项目正在施工,预计明年可入驻9000人新生和教职员工。总投资20亿元巩义市巩东科技园区,目前已完成投资3900万元。众生集团大健康产品及新能源能源项目,目前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5.优化生态文旅一体化布局

    坚持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环境改善和生态文化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长寿山、黄牛寨等重点生态领域为突破口,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因地制宜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能源林,引导、组织全镇居民致力于植绿、扩绿、护绿、爱绿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形成镇村景一体、山川田对接、南北呼应、东西联动、全域支撑的复合型“三生融合”发展空间。2023年春节期间,长寿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12万人次,各项经济收入360万元。

    6.着力提升和美乡村创建的内涵品质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产村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和美精品村建设。以镇区公共要素补缺提升为抓手,推进和美街区和“风情小镇”建设,抓住“文明、净化、绿化、色彩、活力”五个重点,强化街区绿网、建筑风貌和色彩管理,设计充满和谐元素和现代情调的街区细节和独特个性。坚持以“和”促“美”、以“美”润“和”,分类细化全面推进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创建工作,按照“一星一专班”指导各村对照摘星争创标准,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打造“业新民富”“产村融合”“生态文旅”一体的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竹林镇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以实际行动彰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指示精神,“把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结合起来”。竹林镇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宜业宜居和美乡村”的实践模式,对于河南镇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乡村振兴的政治法宝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竹林党组织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大力弘扬新时代竹林精神,继续发挥以赵明恩书记为首“头雁”队伍的带动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业新民富村美”的和美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内容的“三评”活动,让竹林党组织和党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改进工作、提升管党治党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引领力量文化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凝心铸魂的引领作用。竹林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丰富“创新争先、苦干实干、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新时代竹林精神内涵,把精神文明建设转化为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乡村发展治理的巨大能量。从政治思想、工作实绩和道德作风等方面,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移风易俗的文明乡风。

    ——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竹林镇瞄准绿色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目标,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保持竹林企业在全省行业绿色发展评价中的领先地位,太龙药业、竹林耐材、天基管业、祥盛陶粒、宏业耐材等5家企业,荣获省级“专精特新”荣誉称号。在着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同时,竹林镇高标准打造长寿山景区,带动民宿、旅游、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发挥了“二产带动三产、三产反哺一产”和“产村融合”的乘数效应,拓展了农村居民创业增收空间。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凝聚党心民心、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2018年,竹林镇在全省率先成立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7个社区分社全部挂牌成立,实现了当年启动、当年成立、当年分红,逐步探索形成了多方利益共享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了公共财政民生项目投入不足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自身造血和自身输血功能,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和美村庄建设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竹林镇在绿色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新情况新问题。竹林镇党委、政府正积极贯彻二十大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就如何“弘扬新时代竹林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镇域标杆”进行专题部署,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召开研讨会,在征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结合竹林镇发展实际,提出了“四个率先”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强调依靠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镇域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

    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内涵丰富、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镇域标杆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2023年12月20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