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有几个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
其一,“我国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显然,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33.3%,但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5.4%。可见,2022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效应是明显下降的。
其二,“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4亿元,下降3.5%。”比较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税收收入172731亿元,增长11.9%。比较可知,我国2022年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幅都很不理想。
其三,“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增长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7%。”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实际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实际支出双下降,消费支出的下降与收入水平不高有关,更与预期不佳和信心不足有关。
其四,“2022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经核查,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2022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低于2022年0.3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来说,随着民众和国家不断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2022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高于过往两年,说明防疫三年我国居民和国家的富裕程度下降了。
以上四组数据和情况,反映了过去的202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问题多多。
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房地产销售下降、许多行业不景气、居民收入预期下降等因素影响下,2022年形成了数万亿的居民“超额储蓄”,即相对于往年和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居民新增存款明显较多。此种现象,释放出极为不利的信号。
2022年12月27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个季度增加3.7个百分点。据统计,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较2021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数据显示,2021年居民存款增速10.7%,截至2022年末这一增速抬升至17.3%,同比多增7.9万亿人民币。
专家测算,2022年 居民“超额储蓄”大概为3万亿人民币。这3万亿的“超额储蓄”,如果完全释放,能够带动将近7%的居民名义消费增长、4.8%的整体名义消费增长、2.5%的GDP名义增长。
综上所述,居民“超额储蓄”现象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应对和消除这一不正常现象,需要追根溯源,提高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的针对性。
第一,我们现在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三重压力”的核心是预期持续转弱,社会信心不足。一旦国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不看好,对自己的就业、收入、社保等感到担忧,就一定会减少消费支出,尽可能捂紧钱袋子,尽可能增加储蓄以应对不测。由此,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会衰减。
第二,现在不少地方寄希望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出“刺激消费”的口号,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消费增长是以收入增长、就业保障为前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是没有办法刺激出来的。消费既是一种自然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当人们对未来充满乐观时,消费才会有超前性,才能减少和停止“超额储蓄”。而要让群众对未来“乐观”起来,则需要减少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使社会生活回归常态,并创造有利于经济向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要突出抓好民生保障,把扩内需的着眼点放在提高民众实际收入水平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增加群众收入水平。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占人口中的大多数,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多达8.7亿。2022年央行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负债人数7.8亿人,逾期率42%;信用卡逾期2000亿;3亿人还不上欠款。这是当下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状况。因此,必须把保障民生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千方百计扩大群众收入来源。群众手里钱多了,富裕了,才敢消费,才能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023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