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以来,几个月里,各个层面对优质头部房企纾困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针对供给端,通过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支持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融资,意在给优质房企输血,扭转行业去杠杆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第一支箭",是支持房企信贷融资,目的是稳预期;"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债券融资,目的是稳信用;"第三支箭"重启房企股权融资,目的是稳系统。由此形成了被称为"三箭齐发"的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其结果怎么样呢,现在,应该盘点总结一下了。以"第一支箭",即支持房企信贷融资来说。2022年11月"金融十六条"推出后,多家银行同重点房企签署了意向性授信协议。2022年12月1日,据中国房地产报不完全统计,已有30多家房企与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意向授信额度高达2.2万亿元。另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截至2023年1月9日,至少已有105家银行向188家房地产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总额度约54629.33亿元。
许多地方都组织了银企授信集中签约仪式,大肆渲染造势。
2022年12月9日,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在郑州举办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河南碧桂园置业有限公司、华润置地(郑州)有限公司、河南保利发展有限公司、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河南正弘置业有限公司等14家房地产企业,获得授信支持总计730亿元。
2022年12月24日,郑州市房地产领域银企集中签约仪式暨商品房团购系列活动在中原龙子湖学术交流中心举行。现场共有19家金融机构、40余家房地产企业集中签约,意向授信金额合计1896.5亿元。
2023年1月5日,福建省举行房地产金融对接推进会,会上9家金融机构与16家房企现场签约,明确意向授信金额1450亿元。其中,金辉集团与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兴业银行福州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累计获得授信300亿元。
2023年4月13日,湖北道县2023年政银企洽谈会暨融资合作签约仪式在县农村商业银行举行。9家商业银行负责人与18家企业代表现场签约,共贷款授信金额101亿元。
2023年4月18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工商联联合举办民营企业与商业银行对接暨集中授信签约活动,10家银行与30家民营企业现场签署授信协议,授信金额1200多亿元。
截止今日,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多少场类似的金融机构授信签约仪式,授信额度有多大,没有人统计,也不需要统计了。
因为,授信不等于融资。虽然银行授信特别是举办集中授信仪式,能产生轰动效应,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但企业和社会更关注的,是实际落地到账的融资支持有多少。如果真正统计一下,恐怕是一个十分可怜、令人尴尬的数据。
以河南某重点房企为例。该企业2022被列入信用白名单,多家金融机构共向该房企授信450亿额度。但事实证明,企业要真正获得融资支持,却是难上加难。该房企推荐的24个楼盘融资请求,经过无数次沟通奔波,仅有3个项目获得融资支持,实际落地到账的融资,只有区区1.70亿元,仅为授信额度的 0.38%。
一方面,是头部房企为了纾困授信额度落地,发扬了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求万拜的"四千四万"精神;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无数次的调研、讨论、会商、论证,以及对绝大多数申请项目"Nao"的批复。
授信额度450亿,实际兑现1.70亿,兑现率仅为0.38%。为什么落差如此之大?这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真正核实一下,有的房企授信兑现率可能高于这个比例,有的还会低于这个比例,但可以肯定地说,所有房企的授信额度兑现率,都会远远低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这是确定无疑的。
调查发现,当初金融机构给予慷慨的授信额度,是做给领导看的,是为了"政治正确",为了表明一种态度,达到吸引眼球的一个效果,他们原本没有打算真正兑现。至于热衷于举行授信签约仪式,则是时下很流行的"表演秀",或直白地说,就是"表演式信贷"。在 0.38%的授信兑现率目前,"表演式信贷"泡沫破灭了。
过分批评指责金融机构,似乎也不公平。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房地产行业还有太多不确定性,金融机构的上、中、下层和前、中、后台之间,对房地产市场和纾困头部房企的认识不尽一致;虽然上面明确房地产业是支柱行业,但金融机构内部层层签名负责的审批"程序"和"流程"依然复杂,问责追责机制未有松动,风险偏好收缩仍是多数从业人员无奈的选项。
我们现在想确认的是,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在煞费苦心、别出心裁、驾轻就熟地组织了壮观热烈的授信签约仪式后,对这件事,是否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还有,按照惯例和规定,一旦签约仪式结束,他们是否就理所当然地可以万事大吉了?
再啰嗦一句,这样的表演秀、政治秀,在其它领域是否也都存在?不敢想。
2023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