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有必要设立与国资委并列的“民资委”

    发布日期:2023-03-10    浏览次数:

    据报道,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这是本届中央政府履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为民营经济鼓劲发声了。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现在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是围绕怎么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对这一点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

    2018年11月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亲切地称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为"自己人",提出三个"没有变",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提出:"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

    此次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又一次为民营经济鼓劲发声,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一贯立场和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出台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在营造民营企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近年来,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发展状况的确不甚理想。国家对平台经济、教育培训、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客观上也产生了一些误解和负面影响。目前看,一些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民间投资不旺,犹豫观望的民营企业家不在少数。针对民营企业家的社会非议和杂音一直不断,有的民企诉讼案件引发不同争议。在此种环境下,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家人心不稳,有的甚至采取了跑路或躺平的方式寻求"自保"。

    官媒在引导舆论。2021年9月8日,人民日报曾发表重磅评论,匡正社会上的某些"误解"。评论指出:对平台经济、教育培训、信息安全等领域,"出台的监管政策是一视同仁的,针对的是违法和违规行为,绝不是针对特定行业或企业";强调: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目的是引导督促企业服从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支持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来,"两个毫不动摇",在我国是铁板钉钉的事。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首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两个都是"的重要论述;党的最高领导人又三番五次对"两个毫不动摇"加以强调,对民营经济发展公开表态,加油鼓劲。

    但无论怎么说,无论怎么强调,当下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家疑虑尚在,信心不足,预期减弱,是严酷的现实。这究竟是为什么?

    李瑞环同志的著作《看法与说法》中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信心不足等问题,就是"反复出现的"问题,为此,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最近在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发表题为《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的演讲,认为"特事特办"是必要的又是不够的。他认为,有时候制度会打架,完全照章办事不行,需要政府领导帮助企业通过特事特办的方式解决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不可能长期靠"特事特办",应该让市场起更大的作用,靠制度化、法治化解决问题。白重恩认为,民营企业没有对应的决策机构,工商联仅是服务机构。白重恩说,"想象如果成立一个中央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有此类想法和建议的领导和专家不在少数。近日,中国证监会河南监管局原局长、河南省体改委原副主任侯苏庆博士在交流中提出几个观点: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含糊,敢于亮剑,向一切反对"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二是"两个毫不动摇",不仅要写入党的会议文件,而且要写入党章和宪法,增强约束力;三是认为工商联是"弱势机构",要成立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如中共中央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看来,从"发展规律"的角度看,对民营经济发展,文件规定要支持,领导人也表了态,但谁来抓落实?谁来协调帮助?民营企业在融资、技改、研发等方面遇到难题,找哪个有政府职能的权威部门支持解决,都是未知数,都还悬在空中。

    问题都看到了,病根也找到了,药方似乎也开出来了。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建议中,强调"切实落实 ‘两个毫不动摇’"。无论要求"落下来",还是强调"切实落实",指向都是要解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空对空"、"一般化"的痼疾,都是期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数事实证明,通过一般性的文件要求和领导人表态,"间歇性"地给民企打气鼓劲,吃"定心丸",只能起到"安抚"的作用,解决不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现在需要针对"规律"性问题,在制度上作出改变。设立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发展组织协调机构,就是制度建设,而且是十分必要十分紧迫的制度建设。

    至于这个新设立的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发展组织协调机构叫什么名号,是叫中央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还是叫国家民间资本与民营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民资委),抑或是别的什么名称,是有很大的讨论和切磋空间的。

    一言以蔽之,既然是"两个毫不动摇",一定要有同样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一定要设立与管理公有经济的机构(如国资委)并列的民营经济发展协调组织机构(如民资委)。这个新的民营经济发展协调组织机构,可以挂靠各级统战部,也可以设在各级发改委或单独设立,其职能定位,是不难讨论、商议和确定的。

    2023年3月9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