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看世界杯,感知现代文明

    发布日期:2022-12-02    浏览次数:

    足球世界杯正在卡塔尔如火如荼进行,小组赛已接近尾声,即将进入淘汰赛。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世界杯是全球足球最高赛事,是全球最高水平球队和球员展示球技球德球品的舞台,是全球球迷欣赏最先进的足球技术和足球文化的饕餮盛宴。

    官方统计,全世界有近40亿球迷观看世界杯的直播和转播。从已经结束的比赛看,足球世界杯呈现给世人的,不仅是足球技术和战术,更是现代足球文化和文明成果。通过电视屏幕观看世界杯,尽管相隔万里,但我们分明感知到现代足球文化和文明扑面而来,正在修正、洗礼甚至颠覆我们的某些传统认知和理念。

    赛场文明。比赛总有输赢,参赛世界杯的32支各地区顶级球队,谁都想赢不想输。但迄今为止的所有世界杯比赛,所有参赛球队都能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球迷,都能遵守足球比赛中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所有比赛都在激烈、有序、顺畅地进行。裁判员不偏不倚,公平执法,至今没有发生对裁判执法大的争议。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和赛场文明体现的淋漓尽致。

    球员文明。足球杯赛场竞争十分激烈,但有对决也有礼让。所有球员都冲球不冲人,没有十分过分的野蛮动作,即使被冲撞倒地,也没有过激反应,裁判员出示红黄牌现象极少。世界杯球星云集,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态度,司职前锋的梅西、C罗纳尔多等,都很低调,没有耍大牌的现象。比赛结束,赢球方球员安慰输球方球员的场景多次出现,体现出高水平球员的体育道德水准。

    球队文明。2022年世界杯共有32支球队参赛。分为八个小组,先进行循环赛,前两名积分高的球队出线,进入淘汰赛。这样的比赛,往往是一球定输赢,一球定进退,有人欢喜有人悲。目前,16强席位已产生10席,同时有9支球队遭遇淘汰。有的可能是多少年的努力和梦想瞬间化为乌有,失落和痛楚可想而知,但绝大多数球队都能淡定地接受比赛结果。美国队和伊朗队的比赛是一场生死战,但我们看到,双方在比赛中虽然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对抗,但赢球的美国队队员没有立即离场,主动找到伊朗队队员进行安慰。

    球迷文明。足球世界杯球场,人山人海,来之世界各地的球迷,国别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价值观不同,但都能文明观赛,秩序井然,为自己心爱的球队呐喊,也尊重其他球迷的诉求。美国队和伊朗队比赛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担心两国球迷会发生不愉快,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比赛结束后,伊朗球迷还与美国球迷进行了友好的互动。

    社会文明。卡塔尔世界杯赛场内外,动辄几万人十几万人,没有人戴口罩,尽情享受体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无论怎么说,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大量高科技得到运用。赛场中启用了12个专用摄像头跟踪每名球员的29个数据点位,以每秒50次的频率发送信息,随时发现球员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使用半自动越位技术(SAOT)。比赛用球嵌入了芯片,装有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经智能系统分析几秒内能判定越位情况,随即自动向VAR发出警报,协助裁判做出正确判断,提高比赛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感谢世界杯,让我们通过体育的视角,感知人类文明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也让我们举一反三,思考我国足球与世界足球有哪些方面的差距。

    氛围有差距。因为疫情防控的缘故,中超比赛似乎“不得不”采取了赛会制。封闭的球场,偌大的空间,只有球员,没有观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样的球赛,是为“赛”而“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竞技体育的属性和魅力,球迷关注度下降,广告商基本退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球技有差距。这就不多说了。一些朋友看了日本队战胜德国队那场比赛后议论,认为日本队即使原地不动,国足再有30年也赶不上。其实,国足与日本队的差距,不仅是在技术上,更在意志品质上。

    球德有差距。中超比赛中,经常出现恶意犯规恶意伤人的场面,球员之间爆发群体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今年以来,中超赛场就有多人因违背体育道德被禁赛。教练员和俱乐部官员谩骂围攻裁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球品有差距。球品即人品。中国足球之所以长期深陷低谷,与这个行业的腐败丛生且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有关。有人形容中国足坛是一个大染缸,踢假球、洗黑钱、行贿受贿丑闻不断。在这样的环境里,好人也会变坏。最近传闻国足某前主教练被带走调查,也许,更大的黑幕将被拉开。

    最后想说,我们还是要谦虚一点,低调一点,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自以为了不起。世界现代文明是人类的共同成果,我们要放下身段,向世界先进的现代文明看齐和学习。还有,中央深改委成立后,发布的第一个文件就是中国足球改革50条。快8年了,足改怎么样了?为什么看不到成效?有没有足球以外的原因?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吧。

                                                      2022年12月1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