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河南近年来发生历史性变化,办成一件件想办的大事要事,交出一份份真金白银的出彩答卷,让中原更加出彩,已成为亿万河南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中原更加出彩,有其内在的逻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可以从全省上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实践过程来审视、认识和思考。
一、争创一流与善作善成相结合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河南“第一战略”。其基本要求是,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体现了争创一流的目标和要求。
为实施好“第一战略”,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牵动性强、连贯性强、带动性强的举措,体现了狠抓落实、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战略实施的领导;相继召开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大会,对实施“第一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把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作为实施“第一战略”的“一号工程”,在全国首例通过《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制定《河南省科学院章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建设;一体化推进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形成省科学院专注科技研发、中原科技城突出城市功能完善和环境营造、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发展格局;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提质进位;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优化程”,加快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建设;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重视全社会研发投入;部署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二、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相结合
“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就是对河南未来走向的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的系统安排。十大战略本身,各自也需要顶层设计与重大任务系统推进相结合。
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来说。这是河南在新时代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新认知和新实践。顶层设计表现在,要求“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就是要摆脱“跟跑”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敢于到全新的、更公平的“赛道”上,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赶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系统推进的举措。抢占新赛道。通过实施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六新”工程,使钢铁、有色、轻纺等我省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活力,再造发展新优势。锚定科技创新“关键点”。龙门实验室聚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开展原创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形成智能装备先进材料、关键基础件、智能系统、成套装备一体化创新链条;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致力于关键金属原料安全保障与高端材料自主供应,力争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推动产学研融合。嵩山实验室已与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河南信息产业领域创新之核与产业旗舰的携手合作,带动了数据科学与先进计算、智联计算网络、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等领域研究与成果转化。
三、全面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为例。该战略的核心要义是,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全面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全面布局,就是通过再造、整合、重组,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加快培育全新的比较优势。推动路网到枢纽的蝶变。在全国率先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迈入市市通高铁时代,不仅带来了时空巨变,更意味着交通枢纽的升级和经济版图的重塑,使河南有区位居中到成为全国交通中枢。推动多式联运互联互通。建设“一核多极”的多式联运枢纽体系,打造开放互联、衔接高效、智慧绿色、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以运输链汇集要素链、带动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努力将河南打造成为全国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聚焦新能源商用车、超硬材料、矿山机械、高端轴承等优势产业领域,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新的优势支柱产业。推动市场从规模到效能提档。通过供需适配、市场招商、消费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的转变。
重点突破,就是实施枢纽能级提升、物流提质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培育三大行动。制定发布《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现代物流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以枢纽经济为牵引的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打造以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支撑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构建以“通道+枢纽+网络”为依托的物流运行体系、加快把我省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基地。
四、战略引领与实干重干相结合
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基本要义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施这一战略,既要发挥好战略引领作用,也要注重实干,抓好落实。
坚持战略引领。印发《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保障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举全省之力打造新时期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发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略引领作用,统筹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农谷建设,育成小麦品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小麦种植的85%以上是自育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和食用菌、蔬菜、中药材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生产大省。
坚持实干重干。以坚韧的毅力和绣花功夫,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如在产业振兴上,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打造“豫农优品”整体品牌。截至目前,河南已有国家级农业品牌25个、省级农业品牌821个。通过“三链同构”,提升河南粮油产能优势和加工优势,目前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65%,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
五、制度型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
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十大战略体系里属于保障性战略,其有效实施,既能直接解放生产力、创造巨大物质财富,更能为其他战略实施克服阻力,营造环境,打开空间,铺平道路。把这两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型开放,能够产生很大的集成合力和倍增效应。
坚持制度型开放,加快对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贸易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开放政策制度体系,在提升开放平台和开放通道能级、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领域不断取得制度创新突破,推动开放载体功能日益完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快提升,初步构建起了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型开放框架体系。河南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大胆试、大胆闯,郑州、洛阳、开封三个片区共同发力,在多式联运、商品期货等领域收获515项创新成果,其中14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借鉴采纳。
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上做文章、深化上下功夫,推动各项改革举措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一年来,河南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建成贯通省市县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资战略性布局优化、国企专业化重组。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省直事业单位精简60.7%。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助力开发区明确主导产业、减轻管理负担、拓展发展空间。深化省财政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对全省102个县(市)实现财政直管,赋予县(市)更多财政管理权限,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围绕“一老一少一青壮”,把民生“难点”作为改革发力点。不断深化“五医联动”,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六、党委管总与各方参与相结合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需要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河南重视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机制,坚持抓总,充分发挥省委总揽全省大局的作用,支持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监察委员会、省法院、省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大合唱,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的推进机制。
省委坚持抓重,调整规范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举措、重大工作的领导;坚持抓要,对要紧要害的事情专班专责、盯住盯牢。成立省委督查委,组建10个常设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常态化开展督查,形成闭环落实机制。各级党委(党组)严格执行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党组工作条例等规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坚持民主集中、会议决定,认真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着力解决人、治、物、效问题,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以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增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