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十大战略,其中之一,是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准确理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总结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规律和经验,明确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部署,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怎样理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首先,要搞清楚以人为核心中“人”的含义。这里的“人”,就是人群、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是一定区域的所有“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方式和方法, 一定要考虑这个区域的“人”现在的生存状态,如城里有多少人,农村有多少人,农村人口的密度和收入水平如何,还有这些“人”的受教育情况、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的可能选项。搞清楚这些,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有的放矢,符合实际。
其次,要搞清楚“以人为核心”的意义和要求。简单地说,“以人为核心”,就是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是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人的感受。这是对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城镇化偏向的匡正。进一步说,“以人为核心”,是世界城市化的真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以,城镇化是为了增强人的安全感、幸福感,提高生活的舒适度、便利性,而不是看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修了多少马路广场,更不能金玉其表败絮其中。
再次,要搞清楚新型城镇化的“新”的寓意和内涵。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学界和实际部门有不同的解读,如“新”在城乡统筹、“新”在可持续发展、“新”在更加注重质量等。这些理解都对,又都不准确。所谓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无差别发展”,就是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力,都应共享人类现代文明成果,都能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福祉,都可以在融入城镇化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归纳一下,对河南今天要实施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能泛泛而谈,而应紧密结合河南省情、河南实际,即充分考虑河南城镇化的基础、现有城镇的布局、人口分布特别是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城镇化的短板等,采取符合民意、有现实可能性、能切实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城镇化道路和模式。
二、河南的省情决定了城镇化道路的特殊性
我国加速城镇化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2021年达到为64.72%,年均提高1.08个百分点。总结我国省域之间的城镇化道路和模式,由于省情不同而迥然有异。以我国北方省份来说,大体分为有代表性的三类省域城镇化模式。
其一,大城市带动型。以青海省为代表。青海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冰川、高山,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只有5万平方公里。青海常住人口580万,其中西宁市205万人、海东市171万人,两市合计376万,占青海总人口的64%。另有6个民族自治州,县和县级市 37个,这些县(市)平均人口6.5万;有乡镇439个,一个乡镇平均只有几千人。类似青海这样的省份,国土面积大,人口主要集聚在少数大城市,推进城镇化,只能是大城市带动,就是西宁市、海东市带动。其他州、县人口集聚有限,很难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其二,大中城市带动型。山西省比较典型。山西人口3300万,有11个省辖市,119个县(市、区)。山西的县比较小,超过50万人口的县5个,最大的县70万人,有5个县人口不足10万人。由此决定了山西城镇化只能是大中城市为主的战略,其城镇化格局是“一核一圈三群”, 一核,即太原都市区,人口400万人;一圈,即太原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城镇人口830万人;三群,即晋北中部城镇群、晋南中部城镇群和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山西的城镇化,就是把太原、大同这样的大城市以及其他省辖市尽量做大,以此带动全省的城镇化。
其三,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联动型。河南省最具代表性。河南户籍人口1.08亿人,辖157个县(市、区),其中县(市)106个。河南人口密集,县域人口占总人口的67%,其中超过百万人的县(市)有28个,人口超8万人的大镇(不含城关镇)40个。河南城市形态比较好,省辖市之间距离一般200公里左右,县(市)城之间一般100公里左右。因此,河南的城镇化,不可能完全依靠大中城市,县城和重点镇是接纳非农人口的重要场所。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增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亟需进一步打开‘城门’、放开‘乡门’”;“构建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农村居民半小时生产生活圈”;“培育发展一批3—5万人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推动周边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三、“高原”之上起“高峰”是河南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2021年,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557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45%,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低于全国城镇化率8.27个百分点。一些人口大市城镇化率更低,如周口市为43.62%、驻马店市为45.17%、商丘市为47.21%、濮阳市为51.01%、信阳为51,14%、南阳为51.61%。因此,河南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根据“七普”数据,近10年河南乡村人口减少1352.3万,预计到2035年,全省城镇人口增量将超过2100万人,未来五年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超过150万人。受文化程度、就业能力、养老和进入城镇的成本等因素影响,就近城镇化将成为主流,县城和重点镇将成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做大县城,以城带乡,是河南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选择。设想如每年一个县城增加1万人,全省就能超过100万人,加上进入大中城市和重点镇的人口,河南才有望每年提高城镇化率1.5个百分点,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主副引领、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当前,要完整正确地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以打造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按照前瞻30年、编细15年、编实“十四五”的要求,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按照《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规划建设高质量的沿黄生态带,构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生态屏障带,形成绵延千里、纵横中原的生态空间网络格局。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加强“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御灾害、抵御风险能力。树立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二是县域经济“成高原”。 建立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4个示范区协同发展,形成河南城镇化的多个引擎。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支持永城、林州、项城、长垣、新郑、禹州、巩义、固始、荥阳、邓州等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扎实贯彻县域治理“三起来”要求,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城乡治理能力。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形成各具特色、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三是主副引领“起高峰”。全力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支持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以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四个高地”建设为重点,托举城市攀升新高度,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优化“1+8”郑州都市圈空间格局,推动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不断延伸,促进都市圈加速融合,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强化城市能级,辐射带动豫西、豫西南发展。创造条件,争取将安阳、驻马店、商丘培育为豫北、豫东、豫南地区的副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河南区域协调发展的动能和势能。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