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智库学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四)

    发布日期:2024-08-31    浏览次数: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郭军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部署,为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指明了方向。这一部分共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方向。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意在进一步鼓励和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决定》中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城市公共服务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保障等问题,提出改革方向和部署,一方面,鼓励进城人口在常住地登记户口,给予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另一方面,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打消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顾虑。这些部署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关注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融入感以及基本保障。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首次提出的城市建设治理理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该理念进一步提出改革部署,一是,城市规划体系方面,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二是,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三是,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这些部署,一方面从顶层设计、规划布局的层面,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顺应新时代城市发展中智慧化、集约化、都市圈发展的趋势,以及治理大城市病、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等需要,提出了新要求。


    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于善甫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部署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布局提供了方向和重要支撑。加强重大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是有效发挥战略协同效应、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区域协调发展 ‘一盘棋’这篇大文章,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大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有利于促进战略实施效果的最大化。要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要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作为中部地区第一大省的河南,只有融入重大战略、服务重大战略、落实重大战略,加快建设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新通道新平台,才能与国家重大战略契合相适、同频共振,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三个看点

     



    7月15-18日,万众期待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看点1: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时间表。全会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设定了到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时间节点。
    看点2: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这强调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看点3: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愿景。“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这要求我国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河南新质生产力

    张 冰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河南省的应用前景广阔,其根源在于河南省的产业基础、数据资源和政策环境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是深厚的产业基础。河南省传统产业体系完备,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二是充足的数据资源,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有助于模型精准度的提升。三是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推动河南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可将突破方向聚焦于智能制造、现代农业领域和金融、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领域。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协同,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政府层面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鼓励创新,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公共数据平台、算力平台等,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层面应深入挖掘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潜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高校层面应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创新。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张志娟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战略部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等特征,人民群众对养老金、医疗服务、照护服务等方面的保障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为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战略部署,促进全体人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稳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二是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保障惠及范围,加快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三是建立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规范和完善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补充医疗保险,完善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科学确定医疗救助对象范围,逐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四是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婴幼儿、老年人的照护和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规范和配套支持政策,优先予以保障照护和养老服务机构的配套设施建设,优先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独居等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提升社区医养康养结合服务能力。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