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谋划设立始末
喻新安
我2000年到河南省社科院工作,2015年卸任社科院院长职务。期间,参与了省“十五”到“十四五”规划研究,见证了河南一系列重大战略的谋划和落地,感受到中原崛起的破题、推进和磅礴气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中原经济区的谋划与设立。
中原经济区谋划与设立的背景
谋划设立中原经济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中原崛起进程中最重大的决策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谈中原经济区谋划与设立的背景,要有历史眼光,就是要把这件事放在中国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的逻辑中来认识和把握。
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东部率先发展情况下,有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部署安排。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从“十五”开始,国家鼓励地方发挥特色和优势,竞相比拼发展。中原经济区,就是新世纪我国区域发展与竞争在中原地区的表现形态。其谋划、获批与建设,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大现实价值。
回到本世纪初期的2005—2010年,如何把各自的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其体现国家意志,成了各省份追求的目标和区域竞争的制高点。所谓“国家战略”是有含金量的。因为有了国家战略的“帽子”,就能在某些方面获得国家额外支持和优惠政策,还能提升区域形象,增强区域竞争力。
由于各种原因,在第一轮争取国家战略“帽子”的竞争中,河南并未赢得先机,甚至陷入被动。当时的情况是:南边,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西边,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边,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北边,河北谋求建立曹妃甸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山西争取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样一来,东西南北邻省都戴上或即将戴上国家战略的“帽子”,赢得了区域竞争优势,中原成了国家战略的“洼地”。面对这一态势,河南的领导不可能没有压力。
实际上,在2007年那一轮国家战略的申报中,河南曾把“郑汴一体化”作为选项上报,但未获批准。其落选原因想来也不奇怪,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既体现地方特色优势,又体现国家意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武汉的“两型社会”建设,就既体现地方特色又具有全国意义。湖南、湖北能源相对紧缺,如何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是非常契合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需要的,此方案获批理所当然。
进入2009年,河南总结经验教训,试图将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九个城市)“三化”协调上升为国家战略。说实话,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构想。河南有这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国家也急迫有此类突破和经验。2009年11月底,卢展工同志由福建省委书记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曾主导成功策划海西经济区,他来到河南,可能要给中原内陆大省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治理方式。于是,谋划中原经济区,被提上了议程。
多措并举谋划设立中原经济区
2009年12月 24日至25日,河南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卢展工书记在会议上提出“四个重在”理念,就是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强调“要在中原崛起总体战略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和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相呼应、相衔接的总体纲要、总体规划,把这些年河南省在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思路整合起来,持续地做下去。”“四个重在”理念的提出,意味着用全局的、宏大的视角,审视河南的过往与未来,形成科学的治豫方略。这是中原经济区谋划的思想基础。
2010年新年伊始,卢展工书记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密集调研。第一站是到智库机构——河南省社科院的调研。2010年2月21日,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卢展工书记在省委常委、副省长孔玉芳,省委常委、秘书长曹维新陪同下,到河南省社科院问计专家学者。卢展工书记在与专家交流中提出要研究七个问题:①中原崛起总体思路的系统化研究;②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下的河南定位研究;③河南的比较优势研究;④中原崛起战略布局研究;⑤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⑥中原文化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支撑力研究;⑦将河南的一些弱势转化为优势研究。卢展工书记社科院调研布置的研究选题,以及社科院形成的研究成果,为设立中原经济区进行了最初的理论准备。
从2010年3月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采取非常举措,调集精兵强将,开展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封闭式专题研究,形成了标志性成果。由省政府牵头,组成如此庞大的团队,采取如此坚决的举措,集中研究河南发展战略问题,在河南历史上是第一次。大概有20多个单位,包括研究机构、高校、有关厅局,共56人参加(史称“56人团队”)在郑州新世纪大厦集结,开始了为期3个多月的封闭式研究。李克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此次集中研究,是直奔中原经济区去的。“56人团队”开始分为三个大组,我担任其中一个组的组长,承担中原经济区设立必要性的研究。研究团队最终形成五个分报告:《中原与构建中原经济区研究》《新形势下中原崛起的内涵和标志研究》《加快中原崛起重大意义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原崛起问题研究》《河南省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4月18日,形成总报告《中原崛起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报告》,2.2万字,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中原及中原经济区;二、新形势下中原崛起的内涵和标志;三、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意义;四、新形势下如何加快中原崛起;五、河南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根据省委要求,“56人团队”起草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草稿)》。这一次重兵集结,开展专题研究,为中原经济区的设立,做了系统的理论准备,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010年7月2日,河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讨论河南发展的战略思路问题。“56人团队”向会议提交三份汇报材料:《关于建立河南“三化”协调示范区初步设想的汇报》《关于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初步设想的汇报》《关于中原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初步设想的汇报》。我作为研究团队代表之一,列席会议并发了言。我在发言中提到,目前在河南的东、南、西、北省份,都有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战略,唯独河南还在探索中,我们应当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还提出:我们研究河南的国家战略问题,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要通过这个国家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河南的优势,解决河南存在的问题,促进河南更好更快地发展。由于河南的优势很“综合”,问题也很“综合”,所以,我们要搭建一个“综合”的平台来承载。我认为:比较而言,课题组提交的三个方案中,最佳选项是中原经济区。当然,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让社会和高层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它涉及的人口多、范围大,在国家已经批复的经济区里没有先例,要争取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需要做的工作非常之多,时间的确太短了。尽管有风险,我们还是很有信心,从专家的角度,我们都力推、力荐这个方案,觉得不干这件事不甘心。
由于申报设立中原经济区不仅任务艰巨,而且时间特别紧迫,就是要搭上国家“十二五”规划这班车。按照常规做法没有可能性。所以,根据卢展工书记的意见,“7·2”会议决定,把构建中原经济区决策权交给人民群众,交给专家学者,交给在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们。按照卢展工书记当时的说法,如果大家都同意干,就干,如果认识不一致,就不干。2011年9月3日(周六)上午,卢展工书记与我谈话中又提到:“我在那次常委务虚会议上讲了一通话,对建设中原经济区谈了认识,但我也提出,谋划中原经济区要班子齐心协力干才行,如果不一致,就不干。另外,我也是感到不干太可惜了。”事实上,“7·2”会议已经为河南战略思路的选择确定了基调,就是要力争谋划设立中原经济区。从7月上中旬开始,各类座谈会、研讨会频繁召开,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河南各地街谈巷议的话题。2010年8月17日,以河南省委省政府名义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并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请示》,《请示》最后提出:“恳请国家将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并恳请国家组织编制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更好地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0年9、10月间,河南在北京连续举办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四次高层座谈会、研讨会、汇报会。第一次是2010年9月5日(周日)下午,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名义,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首次“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第二次、第三次,在2010年9月18日、19日,分别商请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主办“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在北京连续举办的三次学界研讨会、座谈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空前的。中国最杰出、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老中青三代经济学家悉数到场,经济学界三老(刘国光、厉以宁、吴敬琏)共同为一个区域发声,没有先例,足以说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顺应潮流,符合规律。第四次是2010年10月7日,卢展工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汇报座谈会”,郭庚茂省长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初步设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尤兰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汪纪戎,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以及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河南省领导王全书、李克、孔玉芳、曹维新、刘怀廉、李柏拴、储亚平、袁祖亮、李英杰、龚立群、梁静、张亚忠以及农工党河南省委主委高体健等参加了座谈会。陈昌智、韩启德、罗富和发表讲话,一致表示全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王钦敏、何丕洁、索丽生、汪纪戎、黄志贤、庄聪生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举措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策划在北京举办的这几次高规格座谈会、研讨会、汇报会,意义特别重大。理论界的几次活动,是河南组织的,但出面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发声的都是最具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汇报座谈会,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把脉问诊,提出工作建议。这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是高水平运作,自然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在此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经济参考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对中原经济区进行系列报道,扩大了中原经济区的影响,对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10年10月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国务院名义正式下发文件,支持地方建立经济区是极为罕见的,之前多数情况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件。《指导意见》 指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010年10月30日、11月12日,河南省委先后两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草案)》进行研究,又广泛征求了各省辖市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的意见。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分别召开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负责同志座谈会和省级老干部座谈会、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听取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11月召开的河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纲要》以省委名义印发全省,成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行动纲领。后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决议,使建设中原经济区有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下发,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的制定,意味着中原经济区进入实施阶段。
2011年3月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原经济区正式被写入了《纲要》(草案)。6月13日至17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33个部委和单位、130多位领导和专家参加,分九个小组到河南各地,就建设中原经济区进行为期一周的联合调研。6月13日,调研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调研见面会上讲话,重点谈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出:这个区域,东承长三角、山东半岛,西连陇海腹地,北靠京津冀,南连接长江中游的经济带,客观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特别强调了进行“三化”协调发展探索的问题,指出:“现在看到这么一个现象,越是城市化,越是工业化,农业就越不现代化,越古代化。”指出:建立中原经济区,就是要避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走过的老路,也就是发展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却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6月17日,杜鹰副主任在实地考察结束后的中原经济区调研交换意见会上讲话指出:调研组跑了全省18个省辖市的47个县,调研中所到农村、工矿企业和学校,无一人不知中原经济区,而且地方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战略都在积极谋划,这很了不起!确实有了展工书记所讲的“亿众一心”这样一个大格局,说明这一战略有群众基础、思想基础,也增强了我们协助河南把经济区建设好的信心。国务院联合调研组到河南调研,肯定了谋划设立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支持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依据。
2011年10月,河南省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决定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目标,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切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务实发展、建设务实河南。这个总体战略,是对之前“一高一低”、“两个较高”、“中原崛起”、“两大跨越”等战略的集大成,是延续,更是提升。河南以省党代会名义,确定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
201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导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在郑州召开,中部五省有关领导同志参加会议。河南省委卢展工书记会见参加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一行,指出:“杜鹰同志带队来河南调研并召开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也反映了国务院《指导意见》发布后中原经济区战略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杜鹰副主任讲话指出:我们要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的要求,编制好中原经济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中原经济区的区域范围、更好地体现国务院《指导意见》精神。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和下发,使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际运行更加可倚仗、可操作、可考量。
中原经济区谋划设立成功的主要原因
谋划与设立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奇迹。“奇”在哪里呢?“奇”在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其他省份一般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超过了江西用695天获批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战略规划的速度记录),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区域概念,在省内迅速达到“亿众一心”,高度一致,又在很短时间里,通过高质量运作和宣传,得到国家层面普遍认可,成为国家意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河南省委卢展工书记在“7·2”常委扩大会议上,做了《构建中原经济区 更好地谋划河南发展》的讲话。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艰苦繁重的任务,关键是要统一思想。从福建的实践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研究、提出和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艰难过程。从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到国务院下发《意见》,前后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难度确实很大。如果没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没有广泛的共识,没有统一的意志,没有上上下下的凝聚力,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就需要班子内部、广大干部和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不管别人怎么讲、怎么看,内部始终要思想统一、意见一致,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样才有成功的希望。
归结起来,谋划设立中原经济区,历史就给了河南不到一年时间,河南要搭上国家“十二五”这班车,使建立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满打满算时间不到一年,研究团队和领导层是在和时间赛跑。回头看,谋划设立中原经济区之所以能成功,从根本上说,是符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符合中原地区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河南广大人民的普遍意愿,就是恰逢其时、势在必行。
中原经济区能在短时间内谋划成功,偶然中有必然,分析其中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中央的充分肯定是根本。一般的区域规划得到国家认可,上升为国家战略,没有三五年时间努力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从自身“造概念”,研究形成方案,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取得支持,再进一步得到高层认可,都需要时间。而中原经济区,从提出到国家认可,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务院专门发文支持。只有不到一年时间。这与中原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有关,与中央格外关照、特殊支持有关。
2011年1月21日至23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河南。1月22日晚在鹤壁的座谈会上,温总理表示全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温总理指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规划还在制定和完善中,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把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什么这样重视中原经济区呢?因为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的中心位置,处于全国东西南北的枢纽地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地方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无论对河南、对中部地区、对全国都有示范效应,而且会发挥积极作用。”河南省里把这次会议称作“鹤壁会议”。
2011年6月中旬,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调研组莅临河南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6月13日上午,郑州黄河迎宾馆会议中心悬挂出一副长联:“汇聚天地之中,群贤毕至,共谋中原崛起国之方略;仰俯天地之大,亿众一心,合力华夏祖地理应先行。” 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别出心裁拟定、送给由国家发改委牵头、33个部门组成的中原经济区联合调研组的。6月17日,国务院联合调研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中原经济区调研交换意见会上讲话指出: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设想,而后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反复的沟通和互动,并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正式做出了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决议。河南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后,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国务院责成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河南省就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问题,制定政策性文件,提交国务院决策。克强同志在讲到中原经济区建设时用了“恰逢其时”四个字,我理解就是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了,要求顺势而为地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任务。
2.河南省委的引领决策是关键。从卢展工书记“点题”中原,到“立题”中原经济区,再到“解题”中原经济区,体现的是战略高度、国家使命和区域责任。河南省委采取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集结省内智库、职能部门,集中力量开展系统研究,总结历届省委、省政府所确立的持续发展的思路,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明晰和提升,确定河南今后发展大的思路和战略定位、战略构想。2010年7月2日的河南省委常委扩大会上,卢展工书记说,如果是简单地为了把我省提出的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那继续申报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就可以了。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里面将会明确支持建设若干个城市群,很可能包括我省的中原城市群。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建设中原城市群不可能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指导全省的发展思路。(注:当时的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的9个城市;2011年9月3日,卢展工书记与我谈话中说过,如果选择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方案,那占河南总人口一半还多的其他农业大市的干部群众就很难有积极性,很难让他们主动参与,就不可能亿众一心,不可能形成全省上下的统一意志。)如果提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这个战略,现在看来也有些难度。所以,我和多数同志的看法一样,倾向于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个设想方案。事实证明,在研究团队提交候选的三个方案中选择中原经济区,是省委反复比较、深思熟虑、高瞻远瞩的慎重抉择,是关系河南发展大局和走向、关系全省亿万民众福祉、关系中原崛起态势和成败的重大决策。
2013年2月9日,农历大年三十,河南省领导卢展工、李克、张大卫、张维宁等与中原经济区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座谈。卢展工书记发表了即席讲话,他谈到:谋划中原经济区,自己仅仅是“出点子”“点题”,自己的“这个想法、这些主意”能够变成现实,归功于专家和具体运作的队伍。当然,这说明卢展工书记对研究和运作团队是非常满意的。要说“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省委的引领和决策。
3.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力挺是保障。首先是理论界的参与和力挺。从省内专家到国家级专家,都亮明了态度,做出了贡献。省内,河南省发改委牵头的“ 56人团队”中,理论界专家过半;省外,有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王梦奎、李京文、郑新立、张卓元、韩康、卢中原等几代经济学家力挺中原经济区。其次,是民主人士和非公人士的参与力挺。2010年6月,河南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等联合举办了“中原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在省外,韩启德、陈昌智、罗富和、厉无畏、蒋正华等民主党派领导人都热情支持设立中原经济区。再次,是新闻媒体界发挥宣传和传播作用。2010年8月26日,河南日报发表何平《论构建“中原经济区”》,之后,陆续发表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系列述评;组织召开“中原经济区建设县(市、区)委书记、县长座谈会”,来自全省15个县市区的书记、县长在座谈会上发言。全国31家党报、13家香港媒体云集河南,对中原经济区进行采访报道。
4.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坚定支持是基础。河南省委对全省158个县(市、区)的书记和县(市、区)长进行过一次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书记和县(市、区)长关注中原经济区的谋划和构建,95%以上表示赞成和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谋划中原经济区,汇集了亿万河南老百姓的智慧,全省上下达成高度共识。建设中原经济区,反映了亿万人民的期盼,令社会各界为之沸腾!几乎一夜之间成为河南省街谈巷议的话题。总之,从民主党派、工商联、经济学者、政协委员、科学界、党政部门、新闻媒体、市民网民,全省上下热情高涨,氛围浓厚,形成了谋发展、图振兴的强大社会合力。
谋划与设立中原经济区影响深远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区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同志认为,中原经济区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定位特殊。国务院的文件强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其最大特点和亮点,也是全国唯一这样定位的经济区。第二,空间广阔。中原经济区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接长江中游地区。具体包括河南全省和周边地区的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共5省30个市以及山东东平县,安徽淮南的凤台县。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7亿人,涵盖的人口数量和空间范围在中国目前同一层次的经济区中首屈一指。第三,功能综合。与国家赋予的其他经济区在某些领域发展探索不同,中原经济区解决的是国家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问题。承担使命更加全面和综合,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是目前唯一具有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与功能的经济区。第四,潜力巨大。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一系列先行先试权利,明确提出支持发展的各类试验区有5个,支持建设的示范区有7个,开展试点的先行区有18个。这些都为中原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预留了弹性空间和发展潜力。
谋划和设立中原经济区对河南意味着什么呢?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
其一,意味着地位的极大提升。我们第一次用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河南、看中原,把河南放在全国版图上来定位,极大提升了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现在大家都已经知晓,中国大陆有七个大的城市群,东部三个,就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西部2个,就是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部2个,一南一北,长江以南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汉、长株潭、南昌、合肥;长江以北,就是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而中原城市群,就是在中原经济区基础上形成的,面积、规模、人口完全一样。过去的河南,是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而已,现在,则要领衔全国七大城市群之一的中原城市群。毫无疑问,身份不一样了,地位不一样了,作用也不一样了。
其二,意味着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明晰。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探索“两不三新”的路子,就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对河南对全国都极为重要。
其三,意味着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根本转变。就是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经验中摆脱出来,更好地遵循区域经济规律来谋划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至于对河南经济的影响有哪些?也可以概括为三条:
一是夯实农业的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河南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是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按照杜鹰副主任的说法,这13个主产省份不是并列的,对国家贡献最为突出的是黑龙江、吉林、河南,在全国粮食生产大局中占有极其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河南是小麦,吉林是玉米,黑龙江是水稻和大豆。而河南是小麦主产区,是生产口粮地,作用就更加突出。全国粮食调出省只剩下6个了,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江西。河南省是用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l/10强的粮食,尤其是小麦,占了全国的1/4,每年调出小麦原粮和制成品超过400亿斤。
二是率先进行“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新鲜经验。河南是典型的传统农区,建立中原经济区是一个改革,一个创新,一个试验,就是不能够再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走过的肆意侵占耕地、发展工业牺牲农业的老路,就是虽然发展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却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国家发展改革委杜鹰副主任赞赏说,河南的同志敢于担当,精神可贵。
三是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实践证明,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巨大。譬如,郑州航空港货邮吞吐量在全国民用航空机场排名由十年前的20位升至第6位,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突破口提上日程的。譬如,郑州2016年经济体量仅列全国第18位,却能跻身八个国家中心城市之列,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郑州是全国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的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全国发展全局和未来走向,需要郑州有更大的担当。还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如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核心发展区域”“构建‘米’字型高铁发展轴”等,至今仍是河南和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方针。
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对克服“中部塌陷”,完善全国区域布局意义重大。由此得出结论,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不是一般的决策,而是关系河南乃至中原发展全局和未来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历史决策的正确性和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