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诺奖“开奖周”引发的国人关注与争议

    发布日期:2025-10-23    浏览次数:

    2025诺贝尔奖“开奖周”106开启1013结束不出所料,中国仍未有斩获。但诺奖“开奖周”资讯还是引发国人广泛关注,围绕诺奖的讨论与争议仍在延续。概括起来,国人对诺奖关注与争议,涉及几个方面的话题。

    其一,怎样认识和评价诺奖的价值与意义。这本来是早有定论和共识的问题。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诺奖被普遍认为是在世界范围内所有颁奖领域内能够取得的最高荣誉。在我国,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诺奖的尊重和希冀本也不是问题,当年莫言、屠呦呦喜获诺奖,被视为国家的荣耀,各方赞扬有加,还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也许是由于久违诺奖的缘故吧,这个奖到底是个“好奖”还是个“破奖”,在一些国人眼里居然成了问题。京城一官媒推出宏论《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放言“‘诺奖焦虑会在无形中催生妄自菲薄的社会心态还有的指责“诺奖是西方叙事,就那几个瑞典人主导”,“诺奖是西方文明体系认证的标准体现,中华文明非得彼等认证吗?

    当然,也有学者坦言,偏见与无知更可怕。指出“诺奖不完美,但仍是顶尖科研的标尺,它并不神圣,会有政治因素、有学派壁垒,甚至多少带点西方中心的味道。但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经济学这些领域,它依然代表着人类科研创新的高峰”。

    有专家强调:“诺奖奖励的,不是谁更努力,而是那些改变了世界运行方式的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打开了量子物理的大门;居里夫妇的放射性研究,催生了核能与医学影像;克里克与沃森的DNA双螺旋,奠定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这些研究,都不是‘把旧的做得更好’,而是让世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东西。这,就是从 0 1 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最缺乏的能力。”

    有专家批评:“千万不要通过否定他人的成就,来换取片刻的情绪胜利”;“否定诺奖,不会让我们更强。有人拿六代机、空间站、可控核聚变、月背登陆说事。这些工程成就的确伟大,但它们代表的是执行力,不是原创力。造出飞机固然重要,但发现空气动力学的人,才真正改变了人类命运。我们擅长从 1 100,却还缺少从 0 1 探索的耐心。”

    有专家指出:“轻蔑诺奖,既幼稚又可笑。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研共识’;我们国家是“论文大国”,奖项也不少,但仍绕不开‘人情世故’和‘评审关系’;我们的科研投入全球第二,却依然难产真正颠覆性的创新。这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太急躁、太功利。”

    其二,怎样看待日本连连拿奖的事实及50年拿30个诺奖”的宏愿。今年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和北川进分别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至此,日本已经获得了31个诺贝尔奖本世纪以来获得16个诺奖,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达到了27项。

    有好事者扒出200216日新华社记者林小春发表的题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 年要拿 30 个诺贝尔奖 》的评论文章,令人唏嘘。对照“5030的任务表,时间过半、进度过半,日本已超额完成目标所获奖项,覆盖从自然科学、文学到和平奖的各个领域,世人为之瞩目。日本能不能完成“5030诺奖的目标,已经不存悬念日本是不是一流科技强国,答案更是显而易见。

    有专家指出,日本战后迅速成为诺奖大户、科技强国的经验,的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日本以企业为中坚的产学一体机制、行政部门的角色定位、务实的科研战略目标,以及去行政化、去功利化、把科研主导权还给科学家的改革思路,都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有专家强调,日本获诺奖的井喷态势绝非偶然,背后有其内在的逻辑。日本的成功启示我们,诺奖不是突击攻关能得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战略布局、科学的教育体系和纯粹的科研生态,唯有摒弃急功近利,厚植创新土壤,才能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世界舞台。

    有专家提炼总结日本的经验:其一是对基础研究的长期主义。日本允许研究“慢下来”,日本科研界的一句口头禅是“研究要慢,要孤独,要没目的”。正是不急于求成的耐心,才能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攻克"卡脖子"难题。其二是渗透在教育里的探索精神。日本从基础教育阶段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课堂上不只是灌输知识,更鼓励动手实验、独立思考。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不是“解题机器”,而是具备创新思维的潜在研究者。其三是科研领域的纯粹氛围。日本推行「科研独立法」,让研究机构脱离政府控制;日本大学更看重学者的学术成果而非行政头衔,减少不必要的考核干扰,让科研人员能专注于实验室。不浮躁、不功利的环境,为科研创新提供了沃土。

    有专家认为,比较而言,我们还是“官本位”太重,资源集中在“头部单位”和行政领导手中;项目评审倾向于“快”和“稳”,需要“短期可见”;年轻人最有创造力的十年,往往耗在报项目、跑人情、写总结上。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其三,怎样认识中国与诺奖久违的实际情况。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拿不拿诺奖,无所谓”。其代表是京城宏论《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的炮制者及背后的力量。他们倒是有一套自我安慰的说辞,认为诺奖评选标准存在争议评选结果存在时差’、评选理念存在分歧”;进一步“论证”道:“诺贝尔获奖人所做出代表性工作与获奖时的平均时间差为16.1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诺贝尔奖衡量的是几十年前的科学成就,并非当下的技术水平”;辩称重大科学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跨学科、跨国界的协同攻关诺奖最多三人分享的规则,难以全面、公允地反映许多重大成果背后复杂的集体智慧此文煞有介事地论证:中国的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从两弹一星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杂交水稻到载人航天,我们在一个个关键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种以应用为导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看起来似乎无缘诺奖,但毫无疑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长足动力此文还上纲上线,指出一些别有用心者用诺奖数量来敲打中国,是为了通过这种简单对比,论证中国体制不适合创新,从而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为西方优越论添加注脚

    另一种观点,强烈反对《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一文的论点。认为此文表面上义正词严,实则逻辑混乱,荒唐可笑。指出:诺贝尔奖并非衡量国家科研实力的唯一标准,但长期以来,它偏向那些能够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研究,这类突破往往需要几十年的验证与积累,许多获奖成果对后世科研产生了深远影响,若仅以政治性或直觉质疑诺贝尔奖的含金量,明显有失偏颇。

    有权威人士指出,中国学者获不了诺奖的原因是我们太多的帽子、级别和有组织科研认为帽子具有巨大的含金量,学者常为争取一顶帽子花费巨大的精力级别学阀别称,中国学界各领域常被各种学阀所控制知识界的竞争也就表现为学阀之间的竞争位置“官位”,中国学界仍然是行政主导的体制学者一旦有了,往往会荒废研究荣誉无价,但在势利和功利的环境中,荣誉可能毫无价值学者对自己荣誉不尊重社会又轻蔑学者荣誉,两者互相强化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有组织科研大多带有服务赶超目标的应用性质,往往造成思想市场消失的恶果

    其四,怎样认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差距及原因。有专家列出世界各国诺奖获奖榜单。据统计,截至2024年,诺贝尔奖已颁发了627次,共计1012名个人和组织获奖。各国获奖人数:美国423人,英国143人,德国115人,法国77人,瑞典34人,日本32人,加拿大28人,奥地利25人,瑞士27人,荷兰22人,波兰19人,澳大利亚14人,以色列14人,印度13人,中国(大陆)2人。中国籍学者获奖数量与人口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有专家强调,要从与诺奖久违这一事实中,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认为中国现代化巨大成就,与真实的创新能力是两个概念。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引进和借鉴西方文明几百年创造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迅速成为工业大国和制造强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不能否认我们仍然缺乏“从 0 1”原创能力的事实。直言“国家的强大,不只在于航母和卫星的数量,更在于是否拥有自由探索、容忍失败的土壤”,“当科学家敢于质疑权威,当年轻人不用唯论文、唯项目、唯上级,当社会愿意为‘没用的研究’买单——那一刻,我们距离自己的诺奖,就不远了”。

    有专家强调,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功利主义的教育与文化土壤。指出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原创性的研究和发现基础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一是研究者独一无二的兴趣,二是研究人员所拥有的自由,三是研究者们所享有的经费保障。从这些方面来检视中国学者所处的环境,不难发现现实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有专家指出学术氛围对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为此,列举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瞿金平的署名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技术研究中的指导作用》,认为这篇奇文与1971814人民日报发表的《靠毛泽东思想治好精神病》一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无讽刺地指出:“以后科学家们多写一些这类论文,中国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数量赶超美日欧,感觉指日可期。”

    有专家重提钱学森之问”。2005年,94岁的钱学森对前来看望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20年过去了,“钱学森之问”还横亘在中国科技界和政府的面前。仔细端详,我们似乎还未找到破解的思路和路径,不仅未形成“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而且存在的问题好像越积越多,越来越重;创新生态不仅未有改善,明显更加恶化了。这才是需要深刻反思和认真对待的。

    20251020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