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关于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发布日期:2025-09-26    浏览次数:

    一、从中欧班列受阻波兰边境说起

    9月12日,波兰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举行“西方—2025”联合军演和俄罗斯无人机越界进入波兰领空为由,关闭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的马拉舍维奇口岸。9月1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到访波兰,和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外长西科尔斯基举行会谈,波兰称将全力以赴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畅通。9月22日,波兰突然宣布无限期关闭马拉舍维奇口岸。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中欧班列的通行,导致300列满载货物的列车滞留在白俄罗斯边境。当地时间9月23日,波兰总理图斯克表示将于25日凌晨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他还表示,如有必要,政府将再次关闭边境口岸。

    这一不断反转的“事变”,对我国应对重大变局中的国内经济建设,有重要警示意义。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截至2024年6月,已有26个省份的128个城市开通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超过11万列,发送货物超千万个标箱,货值超4500亿美元。尽管中欧班列货值在中欧贸易额中占比不高,但对依赖铁路运输的特定行业(如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光伏组件、汽车零部件)影响巨大,班列运行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局部供应链紧张和成本大幅上升。

    波兰之所以有此动作,并非单纯的经济考量。在俄乌冲突加剧背景下,波兰显然站在美国与北约的立场上,试图通过关停边境口岸施压中俄。此次“事变”,预示着国际斗争的一个新动向,即美国及同盟意欲阻挠中国发展,不需要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只要攻击其中一个点,就能威胁中国海外贸易通道安全。此次“事变”还说明,中美之间的较量,涉及军事、政治、金融、经济、贸易、文化、舆论等多个领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研判经济形势,同样要有国际视野。

    二、世界经济的态势及影响因素

    世界银行判断,2025年全球经济呈现“低增长、高波动”特征,并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2.3%;联合国预计2025年全球增速为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增速为3.2%。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贸易紧张局势(如美国关税政策)、地缘政治冲突(俄乌战争、中东局势)、高债务水平(全球债务占GDP超350%)、供应链重构及政策不确定性共同拖累经济。

    1.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情况。IMF预计,2024年世界发达经济体增速为1.8%。IMF预测,美国2025年增速放缓至1.8%(较年初下调0.9个百分点),主因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需求减弱及房地产市场疲软。欧盟委员会预测,2025年欧盟增速1.1%,主因是关税政策不确定性、能源转型成本及地缘政治风险。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日本经济增速1.2%,主要受美国关税及外部需求减弱影响。毕马威预测,2025年英国经济增速1.7%,由投资(增长2.3%)和消费(增长1.8%)推动,但生产率低下制约长期增长。

    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情况。IMF预计,2024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为4.2%。亚洲新兴经济体表现尤为突出,增速达5.3%,其中印度增速达7%,越南为6.1%,东盟五国为4.5%。拉美和非洲部分经济体增速较低,如巴西增长3%,墨西哥仅1.5%。今年以来,亚洲新兴经济体保持高增长,越南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同比增长8.64%,印度多数月份工业增幅在4.21%-6.25%之间。国际贸易方面,服务贸易强于货物贸易,今年以来,亚洲地区出口额增长7.4%,远超其他地区。

    3.俄罗斯经济发展情况。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4.1%。2025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IMF预计,俄罗斯2025年经济增速为0.9%-1.3%。实际情况是,2025年第二季度俄罗斯经济同比增长仅1.1%,7月增速跌至0.4%。“滞胀”风险凸显。2024年俄罗斯通胀率高达9.52%。俄央行将关键利率上调至21%的历史高位,形成严重的“滞胀”风险。财政与资源约束。2025年俄罗斯国防开支飙升至预算的 32.5%,俄罗斯军工行业占比GDP达6.3%,民用行业严重萎缩,如汽车销量下降 28%。9月16日,普京召开一个月内的第二次经济会议,足以说明俄罗斯当前经济问题的严重性。

    4.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粮食、金融市场和供应链造成系统性冲击。能源与粮食危机。俄乌冲突导致全球能源价格同比上涨 60%,粮食价格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同比涨 34%),化肥价格翻倍。全球17亿人暴露于粮食和能源短缺风险中,其中5.53亿人处于贫困状态。全球经济增长受阻。预测冲突使世界经济GDP增长下降 约1个百分点,加剧通胀和经济停滞风险。

    地缘经济格局重塑。欧洲经济受损,能源供应链断裂导致生产成本上涨,通胀压力加剧。全球供应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和“友岸外包”趋势加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贸易碎片化风险。.

    5.欧盟、北约制裁俄罗斯的影响。欧盟、北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全方位、多领域的制裁,从经济、金融、技术等方面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欧盟已经对俄罗斯制裁19轮。制裁与反制加剧经济碎片化。西方对俄制裁导致全球贸易体系分裂,供应链区域化增加贸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军备竞赛挤占民生资源。北约成员国普遍增加国防开支,俄罗斯的军费占比高达32.5%,双方资源向军事领域倾斜,抑制了长期经济增长潜力。能源与金融市场持续波动。对峙局势加剧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推高全球能源价格。发展中国家承受连带损失。粮食和化肥供应短缺,导致非洲、中东和南亚国家进口负担加重,贫困和营养不良问题恶化。

    6.东西方对垒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九三阅兵,第一次出现中俄朝三国元首并肩同框,引发全球关注。世界多家媒体评价,认为这意味着中俄朝为代表的东方正结盟,以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但这只是西方视角,中国长期奉行的三不“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方略,关乎国运,不会改变。当前至关重要的是,中国不能被俄乌冲突拉下水。我们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顺应世界潮流,维护国际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中美贸易摩擦,还存在很大变数,美国用芯片卡中国,中国则用稀土反制。现在看,在此番博弈中,中国不落下风。10月10日是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据报道朝鲜将举行盛大阅兵,将释放什么信号,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全球瞩目,有待观察。

    三、从最新统计数据看中国经济形势

    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提供的最新数据,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做出如下判断。

    1. 经济增长。2024年全年GDP增长5.0%,一、二、三、四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5.3%、4.7%、4.6%、5.4%;2025年一、二季度分别增长5.4%、5.2%。预计三季度我国GDP实际增长4.9 %,四季度为4.8%,预期2025年我国GDP实际增速为 5.0 %左右。

    2. 对外贸易。按人民币计,2024年全年我国贸易顺差70623亿元,2024年1-8月我国货物贸易顺差43266亿元,2025年1-8月我国货物贸易顺差56416亿元。预计全年贸易顺畅会有所减少。

    3.城镇调查失业率。2024年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5年1-8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2%、5.4%、5.2%、5.1%、5.0%、5.0%、5.2%、5.3%。预期2025年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 %。

    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全年增长5.1%,上半年实际增长5.3%,前三季度增长4.9%。2025年上半年增长5.4%,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2%,全年实际增长5.1 %。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24年1-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前三季度增长3.3%,全年增长3.5%。2025年1-8月增长4.6%,预计202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4%。

    6.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2024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5.8%,2024年前三季度增长5.8%,全年增长5.8%。2025年1-8月增长6.2%。预计202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 %。

    7.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1-8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名义增长3.4%,2024年全年增长3.2%。2025年1-8月增长0.5%,预计2025年全年增长0.4%。

    8.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25年1-8月我国CPI(同比)分别上涨0.5%、-0.7%、-0.1%、-0.1%、-0.1%、0.1%、0、-0.4%。未来6个月CPI(同比)会逐步下降 到-0.6%。

    9.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24年全年我国PPI下降2.2%。2025年1-8月下降2.9%;1-8月PPI(同比)分别上涨-2.3%、-2.2%、-2.5%、-2.7%、-3.3%、-3.6%、-3.6%、-2.9%。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PP上涨-3.7%,全年上涨-3.7%。

    10.财税收入情况。9月17日,财政部公布2025年1-8月财政收支情况,前8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198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21085亿元,同比微增0.02%。另外,受一般贸易进口下降影响,前8个月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收入均出现下滑。

    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1.房地产业止跌回暖问题。2019年,我国房地产业销售额达到18万亿,2024年跌至10万亿,今年预计销售额继续下跌至7万亿左右。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现在看,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依然严重,风险依然不小,止跌回稳的前景还不明朗。这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问题,是整个经济相对低迷的总根源,也是消费不旺的总根源。因为老百姓的资产60%以上是房产,房地产业止跌回暖目标难以实现,对民众的消费信心打击是巨大的。

    2.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问题。财政部部长蓝佛安9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去年中央增加一万亿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地方政府还债。据悉,中部某县去年为争取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上报本县欠债为90亿元,该县实际债务为200亿元,问及“为什么不如实上报”,回答是“怕追究责任”。可见,财政部掌握并公布的数据恐怕是打了“折扣”的。由此想到,政府负债率是否“风险安全可控”,值得研究。

    3.GDP高增长与企业利润负增长的矛盾。一方面,我国GDP高增长,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另一方面,企业利润负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365.0亿元,同比下降1.8%;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

    为什么出现这种矛盾现象?有一种可能,就是其中一方数据有假。由于 GDP是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常住单位中包括了大量的 中小微企业,其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无法精确统计, 这就给了各级虚报乃至造假的空间与可能。也就是说,所谓的GDP 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可能不真实,是假数据。

    4.投资低增长、 CPI、PPI负增长问题。这三个数据,真实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民营企业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预期减弱,不想投、不愿投、不敢投问题普遍且突出。

    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即物价低、工业品出厂价格低,不是供求关系变化即供过于求所致,而是群众收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居民消费能力和购买能力不足,对未来预期减弱造成的。解决这三个难题,需要改变一些部门的虚假叙事,真正直面现实,深究问题原因,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方能见效。

    5.民生问题特别是就业困难问题。民生问题有多突出,消费低迷是最直接的反应。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发展模式属于生产型而不是消费型,导致我国用于民生的投入比例偏低。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般化地强调“刺激消费”或不断推出激励消费的政策,而是从源头着力和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积累比例,适当提高消费比例,显著提高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就业情况不理想,是造成民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国家统计局9月17日公布8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数据:8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8.9%,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2%,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已连续2个月上升。由于5亿农民不在就业失业统计范围内,所以,真实的就业问题可能更加严重。

    6.经济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环境问题。资金链断裂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为维持运营,民营企业家常需以个人资产为企业担保,一旦银行“抽贷”或下游企业拖欠应收款,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家个人甚至家庭也会被拖入债务深渊。有调查显示,现在近八成的企业主每天需花费大量时间筹措资金。

    许多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生产和经营压力。2025年4月至7月,多位知名民营企业家相继坠亡,引发广泛关注。这些企业家多来自纺织、电梯、家居、建筑等与传统经济关联紧密的行业。公开信息显示,有企业家生前正在四处筹措资金以应对债务,有的企业则在经历了长期的亏损后宣布破产倒闭,有的则是遭遇留置经历后自我了断。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制度与法律层面的困扰。目前破产制度的缺失,意味着一旦企业失败,企业家往往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个人和家庭财产可能用于清偿企业债务,难以获得重来的机会。要完善破产保护制度,健全企业破产机制,实现企业与企业主之间的风险隔离,为企业家提供遭遇经营困境时的一条出路。

    7.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与必要的政府干预关系问题。2025年5月,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要求“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建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配额分配、市场交易、监督管理等制度,健全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如何界定“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边界问题。

    如禁止城镇居民和退休干部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和农房的规定,近期引发广泛讨论。这项政策的核心是“两个不允许”: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和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其核心争议在于: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保护农民权益和农村土地资源。反对者的观点认为,这可能加剧农村资源闲置,阻碍要素流动和乡村发展,不利于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建立。有专家指出,不能一方面要求加强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又利用行政手段阻碍城乡资源流动和市场化配置。

    经济转型时期,此类“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边界如何界定的问题甚多。对此,拟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开展讨论,充分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意见,不可操之过急,不可简单处理。要防止好心办错事,贻误生产力的释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025年9月25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