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郑州何以能实现逆势发展

    发布日期:2024-05-21    浏览次数:

    2024年一季度,郑州经济运行延续上年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实现首季“开门红”。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实现GDP3537.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位居全国特大型城市前列。另据核算,今年一季度,郑州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达到24%,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分析郑州市今年一季度经济发展的亮眼表现,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第二产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一季度,郑州二产GDP增长贡献率超过七成,直接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二是主导产业对逆势发展居功至伟。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及铝精深加工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3.4%。三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一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7%、21.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0.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9.1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0个、0.9个百分点。

    郑州市今年一季度出现超常增速,是近年来各种谋长远举措叠加累积的结果。一是创新驱动。创新载体平台能级提升,中原科技城、中原龙子湖智慧岛等科研功能平台投入运营,研发平台达到4620家(国家级超过60家),增长63.8%。2022年,郑州研发投入强度达2.6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54%)。二是换道领跑2020—2022年,郑州六大工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高结合市情,拓展产业新赛道,算力服务器、芯片、新型显示、智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链加快集聚三是集群聚链发挥特色集群优势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铝加工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经开盾构、新郑食品、巩义铝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优势彰显。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航空港“芯屏端”产业集群、高新区智能传感谷等集群已具较强影响力。四是数智赋能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40个,30家企业入选省级以上新一代新技术融合新模式项目,2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上云企业累计超过5.7万家。

    郑州市今年一季度经济“超常”增长,也有前几年增速基数较低,以及某些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因素,因而不可多度渲染。从河南全省发展的需要和郑州经济行稳致远的角度,取得良好开局的郑州,还需对比先进,找到差距,多方发力,迎头赶上,充分体现“省会城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一是提高经济首位度郑州在河南全省的经济占比最高,因此,郑州的发展情况对全省整体状态影响较大。河南近年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郑州一度增速低迷有直接关系。从经济首位度来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郑州在全省的首位度一直偏低。今年一季度郑州首位度达到24%,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但与公认的省会经济首位度不低于30%的标准相比,郑州还需提速增量,为河南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提高研发首位度近年来郑州重视研发投入,投入强度在持续提升,但西安、武汉、成都等比还有差距。在全国省会中,郑州研发投入绝对量及研发投入强度都处于中下游,对全省制造业的创新赋能作用相对较弱。只有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才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三是提高产业辨识度与杭州的新制造、合肥的“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武汉的“光车星网”四谷、长沙的“三智一芯”等相比,郑州产业特色聚焦度不够、辨识度不高。工信部公布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中,广州3个(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南京2个(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装备)、长沙1个(工程机械)、合肥1个(智能语音)、杭州1个(数字安防),而郑州没有集群上榜。

    四是提高龙头企业能级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看2022年郑州5189家,同期广州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南京分别1.23万家1.27万家1.24万家1.14万家1.04万家、8800。全国工商联2023年9月7日发布《2022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郑州有2家入围,而杭州、广州、成都、济南、长沙分别有27家、6家、6家、5家、4家企业入围。

    特别要因地制宜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充分发挥具有郑州特色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经济快速发展态势确保完成预期经济发展目标,为河南全省经济企稳回暖做出更大贡献。

    2024年5月20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