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全国和各省份公布的2022年GDP终核数据和2023年经济运行数据(见表1、表2),2022年,河南GDP由"初核"的61345.1亿元,同比增速3.1%,"终核"调整为58220.13亿元,下调3124.92亿元,差率为-5.09;同比增速,也由3.1%(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下调为-0.1%。
同期,四川GDP由"初核"的56749.8亿元,同比增速2.9%,"终核"调整为为56610.2亿元,下调139.6亿元,差率为-0.25%。
如此以来,四川与河南的GDP差距,就由"初核"的4595.3亿元,下降为"终核"后的1609.93亿元,"抹掉"了2985.37亿元。
加之刚刚过去的2023年,河南经济增速(初核)为同比增长为4.1%,GDP为59132.39亿元;四川经济增速(初核)为同比增长为6.0%,GDP为60132.9亿元,超过河南1005.1亿元。这样,四川就替代了河南,在全国经济大省的排序由"第六"升为"第五",河南则由"第五"降至"第六"。
表1:2022年各省份GDP初终核对比表
表2:2023年全国及各省份GDP增速
应该理性地科学地认识经济大省河南、四川"位次"的变化。首先要对四川省的发展成就表示祝贺,同时,也要对河南主动"挤水分"的精神表示敬意。
众所周知,河南多年来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突然"跌出"前五,引起各方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由此认为河南经济发展形势不好,又似乎简单化了,也太武断了。很大的一种可能,是河南更注重实事求是,2022年经济数据"终核"不走过场,是多少就是多少,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于把因各种原因形成的"水分"挤掉。
从表1不难看出,全国2022年GDP"初核"为1210207亿元,"终核"为1204724亿元,下调5483亿元,差率为-0.45%。而河南一省就调减了3124.92亿元,占全国全部调减量的57%。
怎样科学认识和评价这一现象呢?不排除这种可能,就是各省都很认真,都负责任地挤掉了统计数据"初核"中的"水分"。但"2022年各省份GDP初终核对比表"显示的情况和常识提醒我们,更大的可能、更大的概率,是一些地方"终核"走了过场,该挤的"水分"没有挤出来。
大幅度挤出统计数据中的水分,在经济普查年并不罕见。如2018年的全国经济普查,南方16个省份,14个省上调GDP,2个省下调;北方15个省,12个省下调,仅3省上调。调整幅度之大,令人震惊:天津下调了29%,吉林下调25.3%,黑龙江下调了21.5%,山东下调12.8%。从总量看,山东省调减达到惊人的9821亿。(见表3)
统计数据"挤水分"不是坏事。第四次经济普查"挤水分"后,山东曾连续两年经济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几乎零增长。但山东没有怨天尤人,坚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刀阔斧"腾笼换鸟"。经过转型的阵痛,山东经济焕发生机,GDP实现稳定增长。2020年为3.6%,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2021年为8.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2022年为3.9%,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2023年为6.0%,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山东的经验说明,挤掉"水分",甩掉包袱,经济发展方能步入健康稳定的快车道。
表3: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各省份GDP修正比例及修正金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22年不是经济普查年,"终核"这么"核",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弹性,与地方领导的站位和担当精神密切相关。加之河南与四川,经济总量相差不大,河南领导层早就意识到了"追兵渐近"的形势,并经常以此提醒告诫干部群众。如果"终核"动真格的,主动"挤水分",坚决"挤水分",由此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经济总量位次可能下降,河南省领导和有关部门不会不清楚。但河南还是"无论东西",毅然刀刃向内"挤水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吧。
事实无数次证明,如果统计工作不扎实,统计数据有水分,早挤早纠正,比晚挤晚纠正要好。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已经开始。根据国家安排,2023年是经济普查年。2022年12月1日,国务院决定于2023年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目的是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客观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的新进展。普查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2024年1月1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已经正式启动。
河南对2022年的统计数据认真"终核",挤出了大量"水分",尽管付出了经济总量"位次"下降的"代价",但眼前看,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普查的结果心里更有底了;长远看,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建设出彩中原的前景更加光明。可见,河南此举,丢掉的是包袱,获得的是自信。
至于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中,还会有哪些省份"不得不"下调GDP,会不会影响经济大省座次重新排定,河南有无可能重回前五的位次,还真不好说。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2024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