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将远去。怎样概括、描述和定义这个三年防疫后终于恢复常态的年份,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立场,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
宏大叙事类的说法是有的。即所谓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样的描述,高屋建瓴,着眼大局,内涵深刻,寓意深远,概括了我国2023年度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层面对2023年带有全局性、总体性、战略性的“定义”。
还有一种颇具高度的提法。即“2023年,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一年,更是砥砺奋进应变局开新局的一年”。这一表述,反映了2023年的某些实际情况,有一定内涵和道理,但这样的表述似乎又太一般化了,也太过笼统和口号化了。“困难和挑战”“砥砺奋进”之类措辞,形容哪一年都差不太多的。
回望即将远去的2023年,与过往的年份真是有所区别,我们尝试多视角、多侧面、多维度,予以观照、分析和定义。
I.2023年,是全球经济遭遇重创蹒跚乏力的一年。这一年,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持续升温,给全球经济秩序带来重大冲击,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经济碎片化更加严重,呈现低增长、高利率、高债务等特征。低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且不均衡;高利率,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盟利率都在高点;高债务,多个国家的债务达到甚至超过了GDP的100%。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全球经济全年预计增长2.9%,这个数字不仅远低于2010年至2019年的历史平均值3.7%,甚至也低于2022年的实际增长。
II.2023,是中国顶层设计颇有高度和深意的一年。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的判断,提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的要求,为今年经济发展确立了总基调。今年4.28政治局会议要求“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7.24政治局会议要求“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重要判断和工作方针,对2023年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III.2023,是中国经济企稳复苏态势向好的一年。12月29日,全国政协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实行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坚决克服内外困难,顽强拼搏、勇毅前行,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经济总量预计超过126万亿元”。更多数据表明,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经济回升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100多项经济指标的跟踪监测表明,其中有80%左右已恢复甚至超过2019年水平。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将名列前茅,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IV.2023年,是我国宏观调控难度远超预期的一年。国家层面,拼经济扩内需促销费大招不断,但社会信心市场信心恢复不及预期。7.24政治局会议作出“活跃资本市场”的部署,但“史诗级”的救市政策8月下旬公布后的结果是一日游的行情;房地产一揽子帮扶政策8月底公布,效果同样乏善可陈。降准降息连招,财政政策大招,都集中在8月以后,但效果也不甚理想。最近几个月港股几千家上市公司中,有800多家出现零成交现象,有将近1200多家成交额在一万港元以下,表明中央关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判断绝非危言耸听。实事求是地说,现在“三重压力”中的“预期转弱”,已经转变为预期持续走低,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变数进一步加大了。
V.2023年,是超预期因素冲击较大形势错综复杂的的一年。主要表现为匪夷所思的“三个并存”:一曰,GDP较高增长与实体经济不景气并存。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1.3万亿元,同比增长5.2%,但国家统计局数据则显示: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310.6亿元,同比下降9.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908.3亿元,下降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431.3亿元,下降10.2%。各类经济成分利润均下降,说明实体经济出了问题。二曰,工业增速较高与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并存。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但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154.2亿元,同比下降7.8%。三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民间投资下降并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19409亿元,同比增长2.9%;但1-10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5%。
VI.2023年,是民生领域投入下降群众日子难过的一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呈相对下降趋势。如历年养老金上涨幅度,2008年--2015年,一直维持10%增幅,2016年增幅降至6.5%,2017年降至5.5%,2018--2020年降至5%,2021年为4.5%,2022年为4%,2023年下降到3.8%。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至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38.54万亿元,同比增长6.9%,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业下降6.1%、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6.5%,说明由于收入拮据,普通民众开始节衣缩食了。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份,全国餐饮门店倒闭高达40多万家,其中小吃店12万家,奶茶店8万家,火锅店以及其他门店20万家。大批小微企业倒闭和经营困难,对普通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冲击。
VII.2023年,是一些民众颇为悲催、无奈和纠结的一年。由于供应链中断、外资撤离、企业外迁,导致千百万劳动者失去就业岗位;大中小城市数不胜数的小微企业倒闭关门,吃瓜群众沦为赤贫生计困难;房地产爆雷引发的保交楼困局,导致相当数量的准业主身背还贷压力,求告无门焦虑万分;股市持续低迷被割韭菜的万千草根股民,进退两难欲哭无泪;一些地方财政困难,吃财政饭的人群工资拖欠发放,福利减少甚至遭遇减薪。据统计,2023年6月,我国16-24岁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1%,但北大专家认为,真实的青年失业率应在46.5%左右。另据统计,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香港净离港人数达53万人,出现60年来人口流失最为严重的情况,与香港经济发展滞缓、丧失金融中心地位、社会压力增大有直接关系。知识界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在“《财经》年会2024”现场,当主持人提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当前经济的种种问题文件上都有,问题也都看到了,为什么具体落实和执行那么难?”李扬笑答: “我不知道”,之后匆匆离场。于是,坊间建议:“我不知道”,可评为2023年最佳警句。这是调侃,也是嘲讽。
VIII.2023年,是动能释放潜力集聚和孕育希望的的一年。数据显示,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高技术产业投资动力强劲,新动能领域保持较快增长。从合肥的“声谷”到武汉的“光谷”,从北京建设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到深圳加强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平台布局……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集聚,一批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孕育。在第134届广交会上,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继续走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新的增长彰显了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中新的优势在不断形成。正如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那样:“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2024年的钟声即将敲响。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我们要像中央要求的那样,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贯穿各项工作之中,“准确识别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