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郑州都市圈咋样建 专家学者如是说

    发布日期:2023-12-25    浏览次数:

    2023年12月23日,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3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发布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郑州进行。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2023)》主编张铟、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文莉等领导分别致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陈耀发布《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2023)》主要成果。

    来自中国社科院、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河南省委党校、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专家学者,聚焦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现将与会专家学者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郑州都市圈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专家认为,郑州都市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意味着建设郑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其一,有利于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台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2022年GDP12935亿元,经济首位度偏低。郑州市域面积不到成都的1/2、广州的1/5,发展空间相对狭小。随着郑州都市圈上升到国家战略,郑州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可以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可以向都市圈疏解非核心功能,布局专业物流基地;可以转移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布局高端产业,更好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其二,有利于形成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主引擎。郑州作为河南省会,由于首位度偏低,支撑全省发展能力明显不足。郑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能够获得国家政策有力支持,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郑州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以足够的发展韧性和回旋空间优化发展布局,并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强化中原更加出彩的发力点,形成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主引擎。

    其三,有利于促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郑州都市圈可以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便捷的交通连接,将都市圈内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等整合为高效的现代化生产生活网络,从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切实提高河南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其四,有利于释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新世纪以来,我国从致力于推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区域协调发展,到以城市群为单元释放协调发展新动能,又到培植都市圈动力源,逐步缩小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尺度。郑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促进中原地区创新要素以都市圈为中心深度融合、发酵裂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不断升级,在我国中部形成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新高地,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二、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专家认为,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推动郑州都市圈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其一,要"强核赋能"。即"强核心、赋动能"。通过"强核心",为郑州蓄积外溢和辐射的动能势能,逐步完成郑州由"纯集聚"到"有辐射"的嬗变,形成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同频共振。要创造条件,加快郑州市辖区"撤县(市)设区"进程,实现郑州城区面积、人口、经济体量的扩容,最大限度释放主城区规模效应。都市圈其他城市要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错位发展,并与郑州实现链式互补发展。

    其二,要"构网畅流"。即构织城市间的联通网络,实现要素畅通流动。构建交通通道网、生态廊道网、城乡体系网、产业链条网,并依托这些网络,使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破壁互融,竞相涌动。通过"构网",搭建郑州都市圈不同城市、区域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为各类要素的汇集传输提供载体,放大城市外溢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能量交换,增强都市圈内生动力。

    其三,要"筑基绣底"。即把郑州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广阔腹地做优做好做美。加大都市圈腹地规划设计和投入力度,着眼于打造城市的"后花园""休闲地""菜篮子",使魅力乡村与现代都市平滑衔接、交相辉映。从"筑基"层面,对村容村貌进行合理整治,形成一村一格,一庄一貌;对分散的空心村,通过迁村合村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从"绣底"层面,加强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全生态链治理和建设,最大限度扩张绿色生态空间。

    三、郑州市要着力在城市更新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专家认为,建设郑州都市圈,做大做强郑州是关键。做大做强郑州,重中之重是重视城市更新,推进产业升级。

    其一,提高对城市更新重要性的认识。城市更新不仅是拆旧换新,更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式,涉及到对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城市资源的重新利用、城市动能的重新激活、城市价值的重新发现。有效的城市更新,可以催生城市新的产业与业态,赋予城市新的生命与活力。专家强调,现在城市发展的逻辑正从"城—产—人"向"人—产——城"转变,Z世代(网络流行语,意指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至于2010年前出生的人,即传说中的95后)正在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工作者、创业型企业家和职场主力军。郑州要认清这一趋势,围绕城市更新激活闲置资源,提升城市调性和辨识度,为产业升级提供新载体新空间。

    其二,准确研判郑州城市更新的现状。近年来,郑州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落地一批文商旅型、科创型、复合产业型、居住型城市更新项目,打造了一批总部基地、小微企业园、科创园、加速器、文创园,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升级。郑州城市更新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前期产业规划设计不够,存在重基础设施规划、轻产业设计现象,导致产业类区块定位不清晰,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方向不明确。同时,龙头项目引领带动不够,还缺乏类似成都宽窄巷子、西安大唐不夜城、长沙文和友、重庆鹅岭二厂等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龙头项目和城市新名片。

    其三、确定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方向。一是,促进中心城区制造业回归。国内外案例表明,城市中心制造业复兴已成全球新趋势。欧盟2020年就提出各成员国要发展"生产型城市"行动计划,倡导在市区内布局更多制造业空间。上海大力推进"都市工业园"建设,推动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成都大力发展"都市工业",重点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南京推动工业重回主城,给5个主城区下达都市工业产业指标。2012-2022年,郑州中心城区工业占由15.5%降至5.5%,降幅明显,推动主城区制造业回归是郑州不容忽视的任务。二是,注重打造外源型消费载体。郑州外源型消费偏弱,2023年五一假期郑州游客省外占比仅为28.7%。郑州亟需依托城市更新,打造一批标志性消费载体与平台,吸引外源型消费。要以"公共空间+消费空间"方式,带动商业流量。如在"二砂"内规划建设中国工业遗址博物馆、中原手工业博物馆等,带动消费场景升级。要营造新烟火主义街区、"小红闲"(体量小、网红感、闲适度)空间、主理人聚合体等。三是,培育壮大设计创意产业。郑州已发布《郑州市打造设计之都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旨在推动形成高能级设计产业体系,建成引领中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设计产业发展新高地。要依托工业遗址、旧厂房、空置楼宇、传统商业体等,建设"设计工场""创意工坊"等设计创意产业孵化器,为设计创意类企业提供低成本、个性化发展空间。

    四、把郑开同城化作为建设郑州都市圈的重要抓手

    专家认为,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关于"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把推进郑开同城化作为建设郑州都市圈的重要抓手。

    其一,以制度协同为引领,推动规划政策同向同融。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依托同城化示范区建立完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探索实施系统化税收分配方案,探索构建生态补偿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社会治理机制。打破行政约束,"一张蓝图管全域";将蓝图具体化为标准,"一套标准管品质";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一个平台管服务"。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尝试建立完善专家委员会,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其二,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同链同兴。以引育合作强科创。发挥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产业研究等作用,在市场力量驱动下,形成"产"在外围、"研"和"学"在中心的产学研新格局。以模式创新促集聚。加快形成"总部+基地""总装+配套"等产业协作模式。

    其三,以同城化示范区为先导,推动城市功能同谋同构。强化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硬隔离",不搞集中式连片开发。促进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推进郑州优质教育资源向开封延伸。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统筹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推动信息互通"同城通办",建立社会保障服务同城共享机制。

    其四,以要素一体化为保障,推进资源要素共筹共用。构建与国际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动郑开营商环境核心指标率先进入全国一流行列。统筹推进人力资源、技术交易、金融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用地、服务平台和服务标准一体化,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都市圈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都市圈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服务业产业基地。

    五、一定要切实加强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1月30日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关于"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要求,应该成为建设郑州都市圈的重要遵循。

     其一,认识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面临的挑战。河南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硬约束。2023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联防联控地区由"2+26"城市变为"2+36"城市,涵盖了河南的大部分地市,明确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20%。这对郑州都市圈生态治理是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

    其二,明确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原则和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林草植被带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高标准规划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实施包括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田园风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闲、高效农业等功能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其三,把降碳减污作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核心任务。统筹抓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认真落实《河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大新能源汽车、公交和重型卡车推广应用力度。采取"生态产品+"的方式,推进地区之间生态产品的价值交换,使好山好水好空气生产的农产品、工业品、文旅康养产品实现"产品溢价"。

    六、从实际出发形成河南两个都市圈协同发展格局

    专家认为,河南最早培育建设的是洛阳都市圈。建议按照都市圈"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的要求和河南实际,重启洛阳都市圈建设,形成形成郑州都市圈与洛阳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其一,建设洛阳都市圈符合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基本要求。专家指出,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强调了都市圈的三个关键词:超大特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1小时通勤圈,并没有都市圈首位城市是所谓"万亿俱乐部"成员的经济规模限制。强调洛阳作为河南副中心城市,虽不是超大特大城市,但属于"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特别是洛阳都市圈规划面积2.7万平方公里,符合"1小时通勤圈"的要求。至于眼下进不了所谓的"国家队"也无妨。不是"国家队","省队"也可以,管用就好,能发挥作用就行。

    其二,重启洛阳都市圈建设并不意味着洛阳脱离郑州都市圈。专家指出,重启洛阳都市圈建设,与推进郑州都市圈并不矛盾,而是赋予洛阳在郑州都市圈建设中的特殊使命,即强化其在"洛阳都市圈"范围的龙头地位,更有利于郑州都市圈"紧密协作区"真正"紧密"起来,更好赋能郑州都市圈发展。指出:洛阳都市圈是郑州都市圈的"圈中之圈",彼此是互为契合的关系、互为依存的关系、功能互补的关系、共存共荣的关系。因此,重启洛阳都市圈建设,并不是"鼓动"洛阳等脱离郑州都市圈,与洛阳市委"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的态度并不矛盾。

    其三,重启洛阳都市圈建设势在必行任务繁重未来可期。专家指出,洛阳都市圈的战略定位是"三区一中心一枢纽",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区、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空间布局,是构建"一核一带,三轴三圈",即强化洛阳中心城区,建设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推进洛渑三科创文旅发展轴、洛济焦绿色转型发展轴和洛汝平开放合作发展轴建设,打造区域极核圈、产业紧密圈和"一河两山"生态圈。专家强调,洛阳都市圈的发展定位和布局构想,符合实际,战略性、操作性都比较强。重启洛阳都市圈建设,势在必行,任务繁重,但只要各方通力合作,久久为功,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定能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2023年12月24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