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年末岁首。判断经济形势优劣及走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当前的经济形势怎么样?该怎么看?似乎存在一些数据之间、官宣和民众感受之间的“悖论”或误差。
一是“领先全球”的GDP增长与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悖论”。央视报道: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1.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大幅领先全球增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310.6亿元,同比下降9.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908.3亿元,下降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431.3亿元,下降10.2%;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851.4亿元,下降1.9%。就是说,各类经济成分利润全部下降,这说明国民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大幅领先全球”也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二是说得过去的工业增速与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悖论”。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发布信息: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股份制企业增长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9%;私营企业增长3.9%。还有一组数据,国家统计局11月27日发布消息,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154.2亿元,同比下降7.8%。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8%,这样的反差令人无语。再看看1-10月各省份的工业利润,只有5个省实现正增长(见下表),更让人唏嘘不已!
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与民生行业负增长的“悖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至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38.54万亿元,同比增长6.9%,消费持续恢复提升。但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业下降6.1%、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6.5%。这组数据说明,由于收入拮据,普通民众已经开始节衣缩食了。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与民间投资同比下降的“悖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19409亿元,同比增长2.9%,比1-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也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0月份,我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5%。民营经济占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半,民间投资一直负增长,难言国民经济运行是正常的、良性的、可持续的。
五是基建领域投资快速增长与民生领域投入下降的“悖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0月份,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3%、10.5%。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9.0%、16.7%。另一方面,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则相对下降了。如我国历年养老金上涨幅度,2008年--2015年,一直维持在10%的增幅,2016年增幅降至6.5%,2017年降至5.5%,2018--2020年,进一步降至5%,2021年为4.5%,2022年为4%,2023年更是下降到3.8%。“国计”与“民生”之间的背离是肉眼可见的。
六是居民收入缓慢增长与银行“超额储蓄”增长加快的“悖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从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很难高于去年。伴随居民可支配收入缓慢增长的,是始于2022年的数万亿居民的“超额储蓄”。数据显示,2014年-2017年,银行住户存款每年增长5万亿元。2019年-2021年,每年增长10万亿元。2022年,增长18万亿元,住户本外币余额121.21万亿。2023年上半年,居民新增存款量超过了2022之前任何一年全年的总量,住户本外币余额达到133.14万亿。居民“超额储蓄”,反映了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足。
七是政府发挥内需拉动作用的要求与居民消费潜力有限的“悖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原动力和关键要素是扩大消费。而扩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低收入群体占人口中的大多数,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多达8.7亿。2022年央行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负债人数7.8亿人,逾期率42%;信用卡逾期2000亿;3亿人还不上欠款;5.6亿人没有一分钱存款。这是当下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状况。不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只是一味促销费扩内需,效果可想而知。
八是政府推动经济复苏的决心与社会面及市场信心不足的“悖论”。一年来,各级政府为推动经济复苏可谓费尽心机。7·24政治局会议决定“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会议作出“活跃资本市场”的部署,但“史诗级”的救市政策8月下旬公布后的结果是一日游的行情。房地产一揽子帮扶政策8月底公布,效果同样乏善可陈。降准降息连招,财政政策大招,都集中在8月以后,但效果远低于预期。追根溯源,是社会信心、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市场主体感觉不好,最乐观的人也开不出复苏时间表了。进一步说,“三重压力”中的“预期转弱”,已经转变为预期持续走低,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变数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持观望态度,选择“躺平”、不投资或少投资,是无可厚非的理性选择。
以上八个方面的“悖论”,与有关方面关于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总体回升”的判断是不吻合的。经验证明,正确研判经济形势,关键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相信群众,直面现实,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掩饰,不护短。祈望在年末岁首大盘点的时刻,决策机构能以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千万不要提前“定调”,千万不要以所谓“政治正确”回避要害问题。惟有如此,方能得到科学的认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切合实际的方略和政策。
2023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