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建议重启洛阳都市圈建设

    发布日期:2023-11-20    浏览次数:

    洛阳都市圈,是河南省最早提出培育和建设的都市圈。而郑州都市圈,则是由"郑州大都市区"演变而来的。

    论"资历",洛阳都市圈在郑州都市圈之前;论作用,现在的郑州都市圈不能代替洛阳都市圈。但现在,洛阳都市圈被"抹掉"了,已经不复存在,这是令人遗憾的。

    洛阳都市圈规划刚发布不久,即被废除,是否经过科学论证,是否过于草率,是否对历史负责,是值得议一议的。

    2015年12月,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郑州都市区","支持周边城市与郑州都市区融合对接,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

    2016年12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集中体现区域竞争力的大都市区核心区"。之所以加一个"大"字,把"郑州都市区"改为"郑州大都市区",可能是发现"哪里不对劲",一查才知道,"郑州都市区"的称谓郑州早就用过了。为了与之前郑州在市域范围谋划的"郑州都市区"区别开来,故用了新的名号"郑州大都市区"。

    资料显示,2011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郑州市提出郑州都市区建设构想。郑州都市区的战略格局为:建立"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26个新市镇、若干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一主"即主城区,为都市区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定位为"国家级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城"就是航空经济新城。"三区"即东部、南部、西部三个新城区,主要承担新的城市功能,并疏解主城区人口和功能。"四组团"即巩义、登封、新密、新郑四个外围组团,主要承担次区域服务中心的作用。26个新市镇承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服务职能,发展特色产业。

    2019年8月,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明确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范围是,以郑州为核心,包括郑州市域和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中心城区以及武陟县、原阳县、新乡县、尉氏县、长葛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土面积约 1.59 万平方公里。

    2020年1月10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代省长尹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一年的工作时提到:"制定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启动编制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这说明,在2019年,建设洛阳都市圈已经进入河南省决策层视野并开始实质性运作。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后,河南省领导"改口",把"郑州大都市区"改为"郑州都市圈"。改变的只是称谓,内涵、范围、功能都未有变化。但在2022年以前的2年时间里,"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不仅一直并存,而且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完成并向社会高调发布了。

    2020年12月25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介绍了《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洛阳、平顶山、焦作、三门峡、济源等5市(区)市长回答了记者提问。按照规划,洛阳都市圈范围主要包括洛阳和济源全域,焦作的孟州市,平顶山的汝州市和鲁山县,三门峡的义马市、渑池县和卢氏县,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涵养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在发布会上,省发改委负责同志还介绍,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发改委出台了推进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研究制定支持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等联动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洛阳与其他城市结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一批重点合作项目,组织编制了《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提请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后,于2021年12月22日印发实施。

    在发布会上,省发改委负责同志阐述了洛阳都市圈的战略定位和目标愿景。关于战略定位,指出系统梳理了都市圈面向未来区域竞争格局的优势潜力,确立"三区一中心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区、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关于目标愿景,指出分两个阶段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奠定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框架,基本确立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支撑体系和保障政策;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发布会上,省发改委负责同志还说明了洛阳都市圈的功能空间布局,即主要构建"一核一带,三轴三圈"的发展格局。

    人们注意到更意识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如何挖掘洛阳潜力发挥洛阳优势培育豫西板块方面,构思缜密,用心良苦。困扰多年的洛阳副中心"有名无实"问题得以破解,洛阳及周边地区有望借势崛起,有识之士纷纷点赞,吃瓜群众欢呼雀跃。

    2021年1月,省长尹弘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一年的工作时提到:"优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及两大都市圈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编制完成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加快建设洛阳都市圈"。一切似乎都在有序进行。

    但进入2022年,洛阳都市圈被"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覆盖了,消失了。2022年1月6日,省长王凯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容郑州都市圈","高水平规划建设涵盖"1+8"省辖市、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0万的郑州都市圈,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发展格局,力争‘十四五’末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至此,洛阳都市圈不再被官方提及,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了废纸,所谓"三区一中心一枢纽"定位等愿景成了泡影。

    2023年10月2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郑州都市圈新闻发布会,披露了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内容。据悉,获批的郑州都市圈,并非之前高调宣传的"1+8"范围,而是分为核心区,即郑州市全域和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市中心城区以及相关市县,还有包括洛阳、济源、平顶山、漯河四市以内的紧密协作区。

    坊间早有传闻,国家发改委不同意河南"1+8"的郑州都市圈规划,关键是"1+8"的范围太大,与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的内涵不符。现在获批的郑州都市圈,突出了"1+4"核心区,事实上回归了"1+4"郑州都市圈的内涵和范围。这一点,人们心知肚明。至于把洛阳、济源、平顶山、漯河四市列为郑州都市圈的"紧密协作区",虽然给了河南"面子",但一则有违"1小时通勤圈"的都市圈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更要命的是,所谓的"紧密协作区"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是重蹈热闹一时大而无当的城市群的覆辙,生生耽误了本已成熟且已启动的洛阳都市圈建设大计。


    河南是一个大省,但省会郑州的首位度只有22%左右,远低于西安、武汉、成都等的首位度,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中原崛起单靠郑州一个增长极是不够的。这正是谋划发展洛阳都市圈的必要性紧迫性之所在。说得明白些,就是要依靠洛阳副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形成河南新的增长极,促进豫西地区的快速发展。


    关于河南的区域发展如何布局更科学,各个方面的共识越来越强。随着南阳副中心城市的设立和发力,河南区域增长极更加多元。将来,还需要培育更多的区域中心城市,拉动豫东、豫北、豫南的发展,这是与河南实际相符合的发展逻辑。

    回想起来,十多年前,在研讨中原经济区规划时,就有人提出"郑洛一体化"的设想,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反问:"洛阳向郑州靠近,豫西怎么办?"他不同意不顾实际泛泛谈"一体化"。而对讨论中的另一种观点,即推动"洛(阳)三(门峡)济(源)一体化发展",卢展工同志则表示了赞同态度,认为这对发挥洛阳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带动河南西部发展是有益的。

    还想起一件往事。2009年初,河南有关领导曾提出要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发展格局。所谓"一极",即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增长极,就是从郑州的中州大道以东、开封金明路以西的区域,作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按照增长极理论,能担负增长极的地方,其经济总量应该达到整个区域的15%以上。2008年河南GDP大约1.8万亿,作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应该达到3000亿左右,实际上当时的所谓"郑汴新区",GDP不过三五百亿,根本无力承重,所谓的"核心增长极",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由于未经科学论证,虽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但经不起实际检验,这个提法很快就自行放弃了。

    回到现实。既然"1+8"郑州都市圈已经名不符实,洛阳这个副中心城市对郑州都市圈建设起不到多大作用,实际上只是"陪衬",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何不实事求是,实时调整思路,回归客观理性,见好就收呢?说白了,就是"放洛阳一马",回归到2021年"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加快建设洛阳都市圈"的决策思路上来,按照已发布的规划,重启洛阳都市圈培育与建设,进而形成郑州都市圈与洛阳都市圈相得益彰、竞相发展的格局。

    再补充一点。洛阳都市圈的存废,不是小事,不仅关系洛阳和豫西地区的发展前景,还涉及到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否合理,涉及到郑州、洛阳"主""副"关系的处理特别是洛阳副中心城市作用真正发挥而不是空置,涉及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国家战略能否落地。总而言之,此事体大,当谨慎对待。

    轻易改变重大决策,是为政大忌。而盲目贪大,重表面而轻内容,更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南辕北辙。建议有关方面直面现实,尊重事实,科学研判,做出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河南省情的正确选择和决断。

    2023年11月19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