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 专家观点

    喻新安:创新驱动引领河南经济行稳致远——《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观点综述

    发布日期:2023-10-20    浏览次数:


    近日,《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在郑州发布。这是黄河科技学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创研出版的第七版年度双创蓝皮书。《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分为总报告、创新主体篇、创新环境篇、创新产业篇和创新探索篇五个部分,从不同侧面反映2022年以来河南坚持创新引领,推动河南经济行稳致远的实践与成效。现将该书核心观点综述如下。

    一、创新要素持续集聚为河南经济蓄势聚力

    去年以来,河南各级政府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要求,创新要素持续集聚,为河南经济行稳致远蓄势聚力。

    创新领域排名有所提升。得益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河南创新领域排名得到较大提升。《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显示,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分值为62.31分,排名全国第17位,比2021年提升2位;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排名分别比2021年提升4位、2位。《2022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榜单》显示,河南省有新郑市、巩义市、长葛市、禹州市、荥阳市、长垣市、永城市、中牟县8市上榜。

    新经济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安阳高新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平顶山高新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焦作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获批数量位列全国第三位。这些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金融赋能”创新发展生态,成为推动河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多元创新主体持续壮大。2022年河南市场主体1034.5万户,同比增长20.9%,成为继粤鲁苏之后全国第四个市场主体总量破千万户的省份。创新投入力度加大。2022年,河南省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2022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榜单显示,河南龙佰集团、宇通集团2家企业上榜。其中龙佰集团收入利润率26.84%,排在全国创新百强企业第二位。

    中小企业创新能量竞相迸发。2022年,河南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同比增长45.3%,总量居中西部首位。在河南8家北交所上市企业中,天马新材、众诚科技、惠丰钻石、科创新材、同心传动、利通科技共6家企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北交所上市豫企数量的75%。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相继成立10家省实验室,并在郑州、洛阳、开封、鹤壁、濮阳、三门峡、驻马店等地建立了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强核心、多基地、大开放、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体系。在郑州、洛阳等13个地市揭牌成立25家省级产业研究院,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研发。

    创新创业人才引育更加高效。围绕高素质经营管理、高层次专业技术、高水平技能人才,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引育。截至2022年年底,河南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15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392万人。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河南省5名选手、3个项目获得“两金一铜”,取得总成绩全国第四的好成绩。

    二、清醒认识经济形势,增强创新驱动的紧迫性

    一方面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经济也遇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等压力。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河南经济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也要看到,国家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内需潜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产业链重构重塑将推动新产业爆发式增长。这对河南发挥区位交通便利和产业门类齐全优势,加快构建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在河南集聚,进而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极为有利。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河南高质量发展面临创新要素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困难和挑战。比如科技投入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符。2022年,河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1018.8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3%,低于全国2.44%的平均水平。比如高层次创新平台少。还没有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量上仅占全国的3%。比如创新主体实力不强。202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百强名单中,河南只有郑州宇通集团上榜且仅居第89位。还比如研发人员占比低。河南省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29.2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2%。因此,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是河南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不二选择。

    三、统一思想认识走好创新驱动 “华山一条道”

    党的二十大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着眼“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就河南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依赖创新。因此,必须把坚定不移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着力培育一流创新生态。深化“共生型”合作。将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及初创型中小企业等集聚起来,建设多元化创新创业合作实体。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原则,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构建适应创新创业规律的科技金融体系,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

    持续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争取神农种业、嵩山、龙子湖新能源等省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全国重点实验室行列。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工作。鼓励探索“学校+大型科研院所”“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学校+龙头企业”等形式,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大力实施高素质人才引领行动。发挥“数字豫才”引才融智作用,开辟最高能级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和国际化引才通道。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建立与河南创新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推动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营造自由公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

    加快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构建“普惠+精准”创新资金支持“谱系”,力争覆盖创新主体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场景。建立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风投创投基金体系。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创新企业增加信贷供给、扩大资金池覆盖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创新主体量质“双提升”工程。鼓励领军企业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建立领军企业牵头主导、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高能级创新体。加快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引领工程,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数字经济重大场景建设。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省市级、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市场化评价改革。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和引进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提升科技转移转化、产业化效率和水平。

    2023年10月19日  


    Copyright@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