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判河南的经济形势和走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从统计数据看,河南这几年经济增长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当下的河南,在扬长补短促增长的同时,注重谋长远打基础,经济发展未来可期。
数据表明,2020、2021年,河南连续两年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河南经济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值,扭转了被动局面,但今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又陷入低迷,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也低于中部地区多个省份。(见表1、表2)
特别是河南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巨大压力。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GDP62352亿元,同比增长6.8%;河南GDP54259亿元,同比增长7.0%,经济总量比浙江少8093亿元;四川GDP46616亿元,比上年增长7.5%,经济总量与河南的差距为7643亿元。2022年,浙江省GDP77715.4亿元,河南GDP61345.1亿元,河南与浙江的差距扩大到16370.3亿元;四川GDP56749.8亿元,与河南的差距缩小到4595.3亿元。今年上半年,浙江GDP38717亿元,增量2495亿元;河南GDP31326亿元,增量568.8亿元;四川GDP27901.01亿元,增量1724.54亿元。河南与浙江经济总量的差距拉大到18296.5亿元;四川与河南经济总量的差距缩小到3439.56亿元。
要看到,近年河南经济增长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日之果,昨日之因。前些年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无论是传统产业改造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先进省份比都有差距;加之项目储备和新业态培育不够,经不起世纪疫情的冲击,尽显疲态也就不奇怪了。虽然,根据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复苏的措施,但经济增长的动力培育、动能集聚、势能积蓄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即就、立竿见影。
放眼未来,河南经济发展的潜能巨大,爆发点很多,经济增速有望恢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展现光明的前景。做出这一判断,是基于河南近年来的战略性规划、布局和安排。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创新高地。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十大发展战略,其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位列"十大战略"之首。为此,高规格成立了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先后出台《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等法规和文件,加快构建以政府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举措方面:一是完善科创体系。2021年7月以来,相继揭牌成立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等10家省实验室;2022年9月,制定实施《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在国内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学院发展。二是引育一流人才。2022年5月,成立河南人才集团,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三是促进成果转化。2022年,河南省研发经费投入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均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50%,创新发展已全面起势,创新驱动成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
坚持制造强省,确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制定《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豫政〔2023〕27号),制定了制造强省的目标,即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能级高、结构优、创新强、融合深、韧性好"为鲜明标识的先进制造业强省。具体包括:一是产业能级高。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二是产业结构优。基本形成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形成1—2个世界级、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三是产业创新强。基本建成全国制造业创新高地,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国家级创新平台突破300家。四是产业融合深。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率达到80%以上,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五是产业韧性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程度明显提升,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群发展模式。
坚持重塑产业链,弥补产业效能低和竞争力弱的短板。制定《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1—2个世界级、七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支持重点产业链提升6大主要任务、27条硬核措施。主要举措:一是支持提质增效。聚焦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提升,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支持"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实施。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二是鼓励技术创新。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竞争择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多种方式,实施一批省级科技项目。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建(重组入列)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成果转化。三是培育优质企业。支持"头雁"企业上台阶。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建设。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争创国家试点示范,支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支持建设智能应用场景,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
坚持优势再造,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以郑州为支点,已实现公路5小时覆盖我国4.7亿人口和29%的经济总量,铁路3小时覆盖我国7.9亿人口和58%的经济总量,航空2小时覆盖我国12.1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覆盖全省地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4至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主要经济区的高铁圈。2022年6月,郑州航空港高铁站正式启用,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航空、城铁、地铁、公交、高速公路零换乘的机场城市。郑州成为全国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当下的河南,正通过综合交通枢纽,带动航空、高铁、临港等特色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由单一的航空运输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地。另外,做强枢纽口岸平台经济,利用郑州拥有航空和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9个功能性口岸的优势,不断提升口岸体系服务能力,推动口岸"中转"向"枢纽"的升级。
坚持"项目为王",奠定河南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微观基础。推进"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建设活动。2021年7月以来,一汽集团、宁德时代、华为等众多名企进驻布局,一大批高质量制造项目在河南落地。截至目前,"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已"栽培"出上万个大项目,带来9.2万亿元的投资。全省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共83个,总投资6646.9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566亿元,占比约53.7%。在"三个一批"项目带动下,202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15.1个百分点。2022年,河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重视以旅兴业,培育激活文旅项目。按照《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建设数字景区、数字度假区,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河南·戏剧幻城、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华强方特旅游度假区、海昌极地海洋公园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成为河南经济向好新的增长点。
河南自90年代初提出"一高一低"目标以来,长时间保持年度经济增速高于全国一个百分点的态势,近几年经济的异常,是中原崛起恢弘场景中的小"插曲"。中原出彩河南振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对此,各方要持乐观态度,有强大的底气和充分的信心。
2023年10月14日